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王守仁心学 主要思想是什么?
明中期,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批驳程朱理学的疏漏之处和空疏学风,以心为宇宙本体,认为封建道德内含于人们的心中.由此,他提出了致良知、破心中贼、知行合一等一系列观点. (1)心的学说与理想政治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心是指人的感知和认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的本质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则是心的不同表现,心在观念、心理层次上是良知,在理论、原则层次上则是天理.天地万物与人都是一体,它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
王守仁把这种认识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提出了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即“天下一家”.这一理想的实现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大学》中说的“明明德”、“亲民”.即圣人致其良知,发明天理,确立万物一体的信念——明明德;圣人将其明德施及百姓,使之也明其明德——亲民.
按照儒家传统的由内向外,由己及人的过程,将自己的仁推及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最终使己大彻大悟,并与万物融为一体.
人人如此,就可形成理想社会. 王守仁的理想政治模式并非人人平等,而是区分亲疏等级,讲究君臣上下、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民众也只有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义务.所以其理想只是儒家仁政理想在新条件下的一种翻版.
这一理想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体现了他对当时,统治者腐败、倾轧,农民不断反抗,社会秩序紊乱的不满.但他的这一理想没有体现社会进步和时代特点的因素.既无法实现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 2)“致良知”与“破心中贼”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的是非之心,良知是存在与人们心中的自然本能.
纯善无恶的良知本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但人的私欲会蒙蔽良知,而使人表现出恶,所以要去恶,就须重新发明良知,即所谓“致良知”.
王守仁重点探讨了如何致良知的问题,他认为修身、诚意、致知、格物密切相联,是正心即修习的不同侧面,致良知是为了存理灭欲.存理去欲的方法是克己. 王守仁大讲致良知、存理灭欲,最终还是着眼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旨在维护现有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的良知之学去规范社会,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解决社会政治危机,稳定明朝天下.
王守仁长期致力于镇压民众反抗斗争,“破山中贼”.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只靠武力镇压还远远不够,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没有解决,会留下后患.
所以要“破心中贼”.而他的致良知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思想武器.因为致良知就是要革除人们超出其社会地位的物质欲求和犯上作乱之心,即人欲,而保留良知、天理,即回归封建道德.
致良知是王氏心学的基本结论.其主观目的是通过强化封建道德来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心学在弥补程朱之学弊端的同时,自身也在理论上陷入严重矛盾中,其中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如,王守仁强调良知在认识上的权威地位,使良知成为判断是非,衡量价值的最高标准.
即不承认任何的外在的真理、标准,而以心为唯一的判断依据.这样做的本意是提高良知所含的封建道德的地位.但传统上认为至高无上、神明异常的圣人及其言论、经书的权威却相形见绌.
在良知面前,圣人不再是不可侵犯的权威,经书也不再是不可怀疑的教条.王守仁贬低圣人、经书的言论是其学说的逻辑推论,但其本意并非如此.他是为了反对程朱之学的垄断地位和学风的粗陋.
但他强调个人的认识主体性,客观上冲击了官学的权威. (3)政治道德实践思想 致良知是要实践良知,即以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王守仁以“心即理”为理论根据,批判程朱的观点,并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则是知的行为体现,是知的归宿,知行在实践中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说是要用封建道德去指导规范行,又在行中更深刻地理解、领悟封建道德,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强化从思想到行动对人控制.
知行合一的政治意义是维系封建统治,矫正时弊. 王守仁的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高峰.他以反传统,反对程朱理学权威的姿态出现,但又以纠偏补弊,维护封建统治为归宿. 王守仁心学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特色. Kouichi5141 201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