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院士去世 87岁院士吴孟超雨中悼恩师(图)

2017-1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日下午4时16分,雨罩江城.同济医学院裘法祖院士灵堂前.一位老人走下车,满头白发,背微驼,白色衬衣,黑色长裤,老人顾不得天在下雨就奔向前往裘老灵堂的台阶,裘老的长子赶紧撑开伞,扶着老人小心地向上走.从门口走到裘老的遗像前不足7米,老人却用了足足两分钟时间,燃上三炷香,鞠三个躬,起身后目光再次聚焦在裘老遗像上,望着裘老,老人一直退后,足足退了五步,再次深深鞠了三个躬,每个鞠躬都是90度,时间5秒.老人一直没有言语,没有落泪,鞠躬后站立了半分钟,在门口的吊唁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吴孟超".

昨日下午4时16分,雨罩江城。同济医学院裘法祖院士灵堂前。一位老人走下车,满头白发,背微驼,白色衬衣,黑色长裤,老人顾不得天在下雨就奔向前往裘老灵堂的台阶,裘老的长子赶紧撑开伞,扶着老人小心地向上走。

从门口走到裘老的遗像前不足7米,老人却用了足足两分钟时间,燃上三炷香,鞠三个躬,起身后目光再次聚焦在裘老遗像上,望着裘老,老人一直退后,足足退了五步,再次深深鞠了三个躬,每个鞠躬都是90度,时间5秒。

老人一直没有言语,没有落泪,鞠躬后站立了半分钟,在门口的吊唁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吴孟超”。

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裘老的第一批学生。今年87岁的老院士和裘老有着60载的师生情,“既是恩师,又是挚友”,昨日,吴孟超从上海乘坐飞机来汉。

下楼梯时,老人步子依旧缓慢,表情凝重,直到上车还是没有说话,只是老人的嘴角明显在扯动,裘老的女儿在老人身边一直抹着眼泪,上车后,老人开口说话:“去看看师母。”话未落,泪流满面。

记者没再跟随——裘夫人依旧不知道“小老头子”已经离她而去了。裘老的女儿告诉记者,母亲的情况还好,但大家神情都很悲伤,不知道是否会影响到其母亲。

吴孟超忆裘法祖 师徒情深,肝胆相照六十载

2004年11月8日,裘法祖院士90大寿,从医65周年。那天,裘法祖的一位学生专程到武汉向他祝寿,那位学生83岁,也是一位院士,还有一个称号: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他就是吴孟超,今年87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享誉国内外的肝胆外科专家,裘老的第一批学生。2005年曾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500万元大奖。

一位是中国外科泰斗,一位是肝脏外科之父,他们改变了中国外科的历史,也共同演绎了一段医学界的师生佳话,受央视《大家》栏目邀请,裘法祖、吴孟超院士一起聊起了这段肝胆相照60载的师生情。

裘法祖带着德国太太刚刚回到上海时,受聘于母校上海同济医学院担任外科教授。那时,我国的外科仅限于做阑尾炎等一些小手术,而在德国就担任了外科主任的裘法祖从头到脚都能开刀,他还率先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奠定了今天医学里的专科概念。裘法祖回国不久很快名扬上海滩,他的盛名更是在学校广为传扬,在众多学生中,一个从马来西亚回国的华侨学生更是把他视为心中偶像,他就是当时21岁的吴孟超。

“我们对老师的印象深,我就觉得他,一个挺帅。第二个,从德国回来,上课的时候讲得很有条理,学生听得很清楚。”据了解,当时裘老讲课不用稿子,穿的白大衣、白裤子、白皮鞋,都是从德国带回来的,很有气派。吴孟超回忆说,“我们学生里面大家在一起议论,觉得这个老师,将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都想做外科。”

吴孟超怎么也没想到,后来竟因为自己1米62的身高而失去了留在裘法祖身边的机会。当时毕业,吴孟超想留校做外科,去求教务主任,教务主任说,你看你的个子。这时,恰好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吴孟超被那里录取了。1952年,裘法祖随同济医学院整体搬至武汉,1954年,第二军医大学聘请裘法祖做兼职教授。吴孟超终于有机会跟在老师身边,他时刻留意老师的每一个动作,他的勤快很快引起裘法祖的注意。

裘法祖回忆称,教本科时对这个学生没什么印象,1954年一起工作后印象很深,他晚上都不回去,睡在病人旁边。“我的一举一动他都写下来,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好。”裘老曾连用四个“非常”形容他的得意门生。

1954年至1958年,吴孟超从查房、检查病人到科研、开刀,一直与裘法祖在一起。

4年的贴身学习,让吴孟超直接接触了裘氏刀法(以精准见长,手术时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尽量减少病人的创伤),“后来就学他的方法,基本上到现在,我的手术开刀方法风格都是他教的。”在吴孟超的眼中,裘法祖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对待病人却非常耐心负责,他曾亲眼看到老师趴在病床边观察患者的小便剂量。在他跟随老师的第一年中发生了一次偶然事件,这让吴孟超深切地体会到了,仅仅拥有高超的医术并不算是好医生,“他常说好医生是要把病人背过河去。”

1954年,吴孟超得了慢性阑尾炎,摸起来有一个块,所有人都怀疑是肿瘤。裘老决定亲自给他开刀,打开以后一看就是阑尾肿得比较大一点,他赶紧把吴孟超老伴叫去看,证明不是肿瘤。然后又把标本留下来,等吴孟超清醒后又给他看。

据了解,重要标本,裘法祖一向是亲自送到病人手里。“有些人说我吹毛求疵,我说这个标本很要紧,我一定要自己送。让病人看清楚,里面什么样子。”

跟在裘法祖身边学习了2年之后,吴孟超的手术做得越来越像老师了。1956年当他转为主治医生开始独立工作时,吴孟超想到自己该怎样发展,裘法祖指点他说,中国的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裘法祖的指点下,吴孟超和另外一位同事一起翻译美国人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快捷地进入了肝胆外科的大门。这本书裘老一直保留着,吴孟超80岁时,裘老将它当礼物送给了吴孟超。

1975年,一个叫陆本海的安徽农民,肚子大得像十月怀胎的孕妇。在无人敢做手术的情况下,吴孟超亲自主刀,最后为病人切下了重达18公斤的巨大血管瘤,这个重量至今还保持着世界纪录,而陆本海一直还活着。当时远在武汉的裘法祖听说后专程赶过去向吴孟超学习,“这么难的手术,我当时也做不了,他远远超过了我。我非常自豪,因为希望学生超过我。”而吴孟超说,他远没超过老师,“为人方面我还要继续向他学习,他给别人写信都要亲笔写啊,写得清清楚楚,我做不到,我都叫秘书写了。”从那个时候起,吴孟超和裘法祖已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了。

每年春节前后,吴孟超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打电话或寄贺卡,向裘法祖拜年。2000年吴孟超被中央***授予“模范医学家”的称号,吴孟超专程把裘法祖请到***台上。最后当介绍“这位是吴孟超的老师”时,全场人就鼓掌,裘法祖激动地说:“骄傲。这是骄傲。光荣啊。”

吴孟超常常说,他能够做到今天,都是老师在不停地指导他,“像对儿子一样对我,我们是无话不谈。我有什么想法会告诉他,他都知道,我们一个礼拜都要通一次电话。我感到非常幸运,遇到一个伯乐,真正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