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资料

2017-1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横越欧亚的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Marco Polo, 公元1254-1324年)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中世纪著名的旅行

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横越欧亚的旅行家——马可波罗马可波罗(Marco Polo, 公元1254-1324年)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中世纪著名的旅行家。
公元1271年随同父亲尼古剌和叔父玛窦前往东方。公元1275年抵达元朝的上都,此后旅居中国十七年,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奉命出使外地,游历中国许多地方。


《马可波罗游记》的著成
公元1291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公元1295年回到威尼斯。

次年,他在威尼斯与热那亚人的海战中被俘入狱,马可波罗把他丰富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作家鲁思梯谦(Rusticello),就此著成世界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寰宇记》或《东方见闻录》。文中记述了自己游历中国和沿途的见闻。

踏上征途 马可波罗来华以前,他的父亲和叔父到过中国,并奉忽必烈之命出使罗马教廷。公元1271年,尼古剌与玛窦完成使命后,返回中国覆命,十七岁的马可波罗随同前来中国。随行的还有两名传教士,但当时西亚地区发生战乱,路途艰险,传教士只走了一段路,就不敢前进了。

艰苦的路程 马可波罗同他的父亲、叔父从地中海东岸的阿迦城出发,穿越叙利亚河流域,经过波斯,翻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今天新疆地区,途经喀什、和田、罗布泊等地,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于公元1275年到达元朝的上都。

商人与使者——尼古剌和玛窦
往来欧、亚的商人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剌和叔父玛窦是威尼斯大商人。公元1260年他们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前往黑海沿岸经商,适逢当地发生战争,归途受阻。

二人只好改道前往中亚。他们在那里遇到旭烈兀派往元朝的使臣,随即与使臣一同东行,大约在公元1265年到达上都。
大汗与教皇的使者 忽必烈向他们询问欧洲各国的情况。当他们回国时忽必烈托他们把信件转交罗马教皇,信中请教皇派遣传教士到中国来。

公元1271年,他们完成使命,并带着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上都,在那里受到正在避暑的忽必烈欢迎。忽必烈任命他们担任元朝的官吏。
大汗的侍从
马可波罗等三人来华后,受到忽必烈的欢迎。

马可波罗本人才华出众,被任命为大汗侍从,参加朝廷礼仪和各项活动。在他供职的十七年中,经常外出执行机密使命或者到各地旅行,获得丰富的东方各地民情风俗材料,亲身经历当时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游记》中记载了两件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次是乃颜之乱,一次是王著刺杀阿合马事件。
震撼西方的游记
游记的主要内容
见闻广博的奇书 《游记》被誉为“世界一大奇书”。全书以中国内容为主,记述了马可波罗旅居中国和途经中亚、西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见闻。

极具价值的《游记》 《游记》对元代中国的记载极有价值,如他对北京、西安、济南、开封、襄阳、镇江、常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记载非常真实,对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和城市建筑的描写也很详细。

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使用纸币、用煤炭当燃料等情况。
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
《马可波罗游记》在中世纪欧洲人面前,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东方世界,加深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特别是中国的认识。

十四、十五世纪欧洲的地理学家,主要根据马可波罗这部书所提供的地理知识,绘制出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与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Columbus)早年曾细心阅读过《游记》,对东方世界十分向往。

公元1492年他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试图寻找前往中国的航道,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在这个意义上说,“地理大发现”是与马可波罗对东方的介绍分不开的。
马可波罗眼中的元代中国

《游记》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马可波罗旅居中国和途经中亚、西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见闻。记载了元朝初年的政治、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事,尤其详细记述了元代大都的经济文化和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

第一次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管制完善的国家
在马可波罗的眼中,元代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国家。

最高统治者忽必烈仁慈、精明而显得威严,整个国家有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和运作系统。中央主管军事和行政的两大官僚系统,分别对大汗负责。而地方分设十二大行政区域,由大汗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城市的布局和治安措施非常严密,邮驿体制和漕运管理保持朝廷与各地间的紧密联系,赈济灾民的措施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众王之王忽必烈
马可波罗采用蒙古人的称呼,称忽必烈为「大汗」,即「众王之王」的意思。

在马可波罗的眼中,他是有史以来臣民最多、疆域最广、收入最丰、具有绝对权威的君主。忽必烈中等身材,四肢匀称,面目清秀,眼睛乌黑,显得精明强干。他英勇善战,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即位前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事统帅。


忽必烈家族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正统的后裔,蒙古人合法的统治者。他完全凭借自己的才能、战功和道德情操而获得统治权。忽必烈的四位皇后共生有22个儿子,嫔妃生有25个儿子。长子真金被定为皇位继承人,但不幸早逝,真金的儿子铁木耳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忽必烈的其他儿子也都曾经受过战争考验,有的成为行省和地方的军政长官,统治着各自的领地。

城市管理根据马可波罗记载,中国城市的城区布局如同棋盘,大小街道均为直线规划,纵横交错。
宵禁制度
城区中央都设有钟楼,夜晚鸣钟报时。按照制度,第三次鸣钟后,城区实行宵禁,禁止行人外出行走,违反者立即拘禁,移交城防官吏处理。

在宵禁期间,也禁止居民点灯和作业。
治安与户籍
城市各主要街道都设置巡逻兵维持城内治安,遇到火警,巡逻兵敲击木梆发出警报,戍兵立即奔赴现场救火。在户口管理上,各家长需将全家人口数目及变动情况,登记于政府帐册,同时张贴在大门上,便于官府检查。


社会救济
《游记》有三章专门谈到社会救济问题。马可波罗认为这些制度反映忽必烈爱惜国家的贫民,所以也受到人们的爱戴。


灾荒之年的救济
忽必烈每年都派遣使者巡视各地,体察民情。遇到各省有灾荒发生,如饥荒或牲畜大量死亡,政府不仅免去灾民的赋税,还会向他们提供谷物赈济。
赈济贫民和慈善机构
对于因天灾人祸而陷入困境的贫民家庭,忽必烈经常取出自己的私产进行资助。政府还在主要城市中设立慈善机构,专门收容老弱残废以及失去工作能力的人。

站赤制度元代驿站称作「站赤」。元代有相当完备的驿站制度,《游记》记载,汗八里(大都)有通往全国各地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和旅馆,接待朝廷信使和各地商旅,提供信使需要的马匹和生活必需品。各驿站有驿马二百到四百匹不等,全国驿马不下二十万匹,均由邻近城镇、村落负责供应。
急递铺:古代的特快速递

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专门负责传送朝廷和地方的紧急文书。《游记》提到,驿站之间每隔几里,设有铺卒,负责传送邮包,一站一站依次传递,极为迅速。在河流和湖沼渡口,备有三、四艘驿船,以供信使和铺卒使用。如果地方发生骚乱或者重大事件,铺卒日夜兼程,一站一站换马前行。

行省制度马可波罗对元代行省制度有清楚的了解。《游记》清楚说明元朝设立了十二个“行省”(即“省”)。行省最初是中央派到地方的临时机关,后来才固定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游记》的对与错
马可波罗在华期间确实存在过十二个行省,即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荆湖、江西、江淮、河南、福建、征东和占城行省。

《游记》记载,这十二个行省在省城设有办事机构,他们只对大汗负责,有权处理地方钱粮、关税以及其他各种具体事务。

不过马可波罗把元代行省长官称为“男爵”,似乎又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相混淆了。
元代行省示意图
中国的发明
马可波罗向欧洲人介绍了元代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煤炭的使用、纸币的发明、养蚕织丝、石棉布、天文仪器、桥梁和宫殿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

尽管不很全面,但也可以了解元代科技文化的概貌。《游记》清楚表明,当时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文化的成就,是远在欧洲国家之上。

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懂得用煤炭作为燃料。然而,大多数欧洲人在十三世纪,还不知道煤的用途。

故此,当马可波罗看到中国人用煤时,竟以为那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黑石头」。可见十三世纪时,中国的物质文明远在西方国家之上。 《游记》中的「黑石头」 《游记》记载,这种「黑石头」采自矿山,燃烧效果超过木炭,「甚至可以从夜晚燃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游记》还提到,这些黑色石块取之不尽,各地都在使用,价格也十分低廉。

从《游记》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煤炭蕴藏量的丰富和元代用煤的普及程度。
石棉
耐酸耐火的石绵 石绵,亦作石棉,是一种耐酸、耐火的纤维状矽酸盐矿物。中国秦代以前的文献就提到过石绵,当时被称为石绒、火鼠、火浣布。

《游记》中记载中国吐鲁番地区出产石绵,并记载当地石绵布的制作方法。这与《元史》记载今新疆东部地区生产火浣布的记载不谋而合。《游记》还记载,大汗曾送给教皇一块石绵布,这块石绵布一直保存在罗马。

石绵制作法 石绵类似纤维,晒干捣碎后洗去泥沙,使纤维混合在一起,然后纺成纱布,就可以使用。石绵布具有防火作用,在火炉中烧炼后更加洁白光亮。弄脏了的石绵布,也可在火中恢复原来的白净。
纸币
最先使用纸币的国家 中国在北宋时已使用纸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

元代纸币通行全国。《游记》记载大都设有造币厂,使用桑树皮制成纸币,价值与金币、银币相等。由于马可波罗是商人,而当时西方尚未有纸币,所以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凡谈到中国城市,都有“使用纸币”一语,可见他对纸币有深刻的印象。


元代的金融管理
元代政府禁止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制造和使用其他货币。伪造者均处以死刑。纸币磨损后,可到造币厂兑换。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前期发行的纸币,币值较为稳定,又便于携带,人们都乐于使用。

天文仪器元代的天文学中心 《游记》记载大都(今北京)有五千多个星象家,他们制造一种观象仪,上面刻有星宿的符号、出没时间和它们全年的几个方位。星象家根据星宿运行轨道的图像,预测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同时他们还将预测的一年的各种事项,编成历书供人们使用。


元代的天文学成就 元代的天文学十分发达。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和改良了简仪等多种天文仪器,并在大量实地测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授时历》,这种历法以365.2425天为一年,较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相差26秒,同现行的格利高里历完全相同,但比格利高里历早三百年。

爆竹《游记》记载西藏人以爆竹来驱赶野兽。西藏地区人烟稀少,野兽成群结队出没。商旅来到西藏后,砍伐河谷地区生产的青竹,置于他们的营地周围。夜晚点起火堆燃烧青竹,青竹爆裂发出猛烈的响声,惊走附近野兽。
火药制成的爆竹 元代还有火药制成的“爆竹”,可是《游记》却没有记载。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宋代以后,以卷纸包裹火药,点燃火药引线,发出爆裂响声,称作“爆竹”。宋代王安石《元日》诗有“爆竹声中一岁除”之句,描绘新年燃放爆竹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