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秋与陈昌浩 陈昌浩并非坚定支持张国焘 曾因坚持北上爆发冲突

2018-0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提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昌浩是张国焘的坚定支持者.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将陈昌浩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而实际上,陈昌浩对张国焘并非一直支持,也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支持张国焘.长征途中,陈昌浩曾公开站出来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在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上,陈昌浩是支持总指挥徐向前而反对张国焘的.本文摘自:<文史春秋>2004年第4期,作者:何立波 宋凤英,原题:<陈昌浩与张国焘的恩恩怨怨>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昌浩是张国焘的

核心提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昌浩是张国焘的坚定支持者。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将陈昌浩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而实际上,陈昌浩对张国焘并非一直支持,也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支持张国焘。长征途中,陈昌浩曾公开站出来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在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上,陈昌浩是支持总指挥徐向前而反对张国焘的。

本文摘自:《文史春秋》2004年第4期,作者:何立波 宋凤英,原题:《陈昌浩与张国焘的恩恩怨怨》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昌浩是张国焘的坚定支持者。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将陈昌浩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而实际上,陈昌浩对张国焘并非一直支持,也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支持张国焘。长征途中,陈昌浩曾公开站出来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在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上,陈昌浩是支持总指挥徐向前而反对张国焘的。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陈、张关系

1930年11月,经共产国际批准,陈昌浩结束了在莫斯科的三年留学生涯,启程回国。12月,陈昌浩出席了共青团五届四中全会,并被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1931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建立了鄂豫皖中央分局,它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其职权系代表中央政治局而高于各省委。起初的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是沈泽民,但不久,支持王明的中共老资格领导人张国焘被任命为分局书记,沈泽民改任鄂豫皖省委书记。回国伊始的陈昌浩也被派到鄂豫皖苏区,此后他开始了和张国焘恩恩怨怨的共事经历。

1931年5月12日,刚到鄂豫皖苏区不久的张国焘主持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关于在鄂豫皖苏区成立中共中央分局和撤销原鄂豫皖边区特委的决定:中央分局由张国焘等11名正式委员和甘元景等15名候补委员组成,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周纯全、高敬亭、王平章、郭述申七人组成中央分局常委会,书记为张国焘。会上改组了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兼任军委主席,曾中生、邝继勋为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郑行瑞、沈泽民、陈昌浩等为委员。陈昌浩还兼任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此后,鄂豫皖苏区的领导体制,由原来以原边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为首,转为以张国焘为首,沈泽民、陈昌浩等为主要成员的新的领导体制。

1931年7月,张国焘撤销了邝继勋的红四军军长职务,改由徐向前担任。9月中旬,张国焘撤销了不服从自己的曾中生的红四军政委职务,改由陈昌浩担任。在坚持南下、比较符合实际的曾中生等人和坚持东进的张国焘等人的争论中,陈昌浩坚决地站到了张国焘的一边。陈昌浩接任红四军政委后,即开始在部队中搞"肃反"。徐向前负责军事,陈昌浩主抓"肃反"。陈昌浩将红四军12师师长许继慎、11师师长周维炯抓了起来,张国焘亲自审问,加以杀害,制造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这次"肃反"被称为白雀园"大肃反"。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指出:"白雀园‘大肃反’,是鄂豫皖根据地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将近三个月的‘肃反’,肃掉了两千五百以上的红军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干部被逮捕、杀害,极大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在张国焘的影响下,陈昌浩在红四军的"肃反"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5年后,陈昌浩对这段历史作了沉痛的总结:"‘左’倾路线指导下的‘左’的肃反政策,也给鄂豫皖苏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31年夏天红军主力在皖西白区行动时,分局收到了敌人给12师师长许继慎的一封信,立即派我到前方把红军调回苏区,肃反斗争就从此展开。

许继慎是否通敌,当时并无更多的材料可以证实。[去年(即1955年)6月7日总政治部保卫部给我一封信,说从被俘少将高参钟俊的口供中有主谋策反许继慎叛变一事,主谋策反还不等于许继慎有意通敌,也很可能是敌人从中离间,借刀杀人]。

""当然,在这些人中间有真正的反革命分子,但反革命分子毕竟是极少数,而多数人是被冤枉了的。

‘左’的肃反政策伤害了很多革命干部,使军队工作、地方工作受到不可补救的损失。这也是鄂豫皖根据地没有能够巩固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张国焘则极力为自己推卸责任,声称"我目击这种情况,深恐因此发生重大流弊,立即设法制止。

我首先以军委会主席的身份下令各军事单位,不得擅自捕人和径行审问"。"禁止用刑逼供"(张国焘:《我的回忆》,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05页),完全歪曲历史事实。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总政委。陈昌浩虽然在政治上紧紧追随张国焘,但他与张国焘还是有区别的。陈昌浩作战勇敢,在黄安战役中,陈昌浩亲自坐上缴获的敌机(被红军命名为"列宁号")飞到黄安上空投炸弹,散发宣传品。

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这是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陈昌浩曾坐上它穿越白区,去过皖西根据地。他那时才27岁,干起来真行,也有办法。怕驾驶员不可靠,在白区降落,就带上手枪,拿着手榴弹,逼他听指挥。

"在经历了黄安、商潢战役后,陈昌浩与徐向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在军事上坚决支持徐向前。他坚决支持徐向前进军皖西,本来持反对意见的张国焘见陈昌浩态度坚决,也只好同意徐向前的意见。

在进军皖西的苏家埠战役中,由于敌援军赶来,红四方面军一度处境险恶,已无退路,唯有背水一战,才能摆脱困境。张国焘畏战,不想打,而徐向前则坚决表示要打。这时,陈昌浩坚决支持徐向前的意见,张国焘最后也不得不同意打。

在重要的军事问题上,陈昌浩和徐向前的看法是一致的,支持了徐向前。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是称职的。徐向前评价说:"陈昌浩同志有实干精神,对四方面军的政治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入川后攻打木门的战斗中,陈昌浩由于冲锋在前而负伤。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建国后曾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陈明义将军回忆说:"陈昌浩和战士一起打仗、砍柴、摔手榴弹,好像位置放得不合适,但红军当时初入川陕,为了打开局面,指挥员的亲临前线、勇敢、沉着、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是有很大的表率作用的。"

1932年10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根据地进行西征。在事关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突围战斗中,红军处境一度极为险恶,张国焘惊慌失措,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

徐向前坚决反对这种正好被敌人一口一口吃掉的错误做法。陈昌浩坚决支持徐向前,并表示愿意率前卫部队突围开路。陈昌浩带领前卫部队,付出沉重代价,终于杀开一条血路,使红军连夜突围而出。对于陈昌浩在漫川关突围中的重要贡献,徐向前在回忆录中给予高度评价。

就连张国焘在回忆录中也不得不充分肯定陈昌浩此役的功绩。12月中旬,在秦岭南麓的小河口,曾中生、邝继勋、余笃三、张琴秋等对张国焘家长制领导作风不满的一批干部,酝酿派人到中共中央去揭发张国焘的错误。

张琴秋和陈昌浩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她去争取得到陈昌浩的支持。但陈昌浩认为在此紧急关头,远去上海寻找中央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内部解决比较好。他立即报告了张国焘。

张国焘迫于众人的不满情绪,在陈昌浩的建议下,12月10日在小河口召开了红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暂时缓解了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干部的关系,使部队团结起来共同对敌。但怀恨在心的张国焘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将曾中生、余笃三、邝继勋等人杀害,将张琴秋降职使用。

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年底到达川陕一带后,逐步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7月上旬,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张国焘为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副主席。在红四方面军,陈昌浩实际上已是张国焘之下的二号人物。

入川后,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层中提出了与党中央现行的总方针政策相违背的《入川纲领》,打出"四川人民政府"的旗号,企图放弃苏维埃政策,放弃土地革命。陈昌浩对《入川纲领》严重不满,他和徐向前站出来公开地批评张国焘。

他们两人为了维护党的统一,深夜跑到张国焘的住处,向张国焘提出严正批评,指出:他们不愿背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红军在川北立足未稳,前途困难尚多,与田颂尧的战争又日趋紧张之时,如果张国焘坚持其《入川纲领》,继续诋毁苏维埃运动,那势必引起"红四方面军内部的动荡而影响与田颂尧作战,对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并且提出:如果中共中央来电撤换领导人,那张国焘将得不到任何支持。张国焘面对群情激愤,感到处境十分孤立,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衡量全局,终于接纳了他们的意见,表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