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程社明老师课有感 听潘小明老师的课有感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虽然只有一个上午的听课机会,但是收获很多.上海市宝山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特

12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虽然只有一个上午的听课机会,但是收获很多。上海市宝山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讲授的《谁的面积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潘老师很幽默,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听课的老师们不断发出喝彩的笑声和阵阵掌声。《谁的面积大》,教材中是用火柴棒来围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通过验证来得到一个结论:“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大”。潘老师使用的是两根长度不等的铁丝来引出课的核心问题。由火柴棒改为铁丝,潘老师考虑到了现代生活中火柴棒已经不常见了,并且火柴棒不能有效的摆出预设的长方形(只能摆长和宽是整数的长方形),学生用火柴棒摆长方形,可能考虑不到把火柴棒折断,出现长和宽是小数的情况,这样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潘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学生出错,不怕学生错。畅通无阻的课不是好课,不是真实有效的课,那是在演戏,是造假,是在浪费学生和老师的宝贵时间。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进而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那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比如:课的开始,潘老师拿出两根铁丝,一根长24cm,另一根20cm,问学生:“你认为哪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得出“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

潘老师不急于纠正下结论,先认可并板书这句话,让学生说明理由,这时学生又通过举例验证得出:“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有时大有时小”。潘老师紧接着问学生:哪“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是对还是错呢?通常这个时候学生能够判断出这句话是错的,但是,学生出乎我们意料说有时候对有时候错,算“半对”!

潘老师笑了,听课的老师们也无奈的笑出了声,觉得没办法再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了,我心想这节课要搞砸了,学生这么不配合。

这时,潘老师说“我想到办法了!”随即让一排的学生站起来(其中有三男三女)说:“站起来的都是男生。”学生笑着说:“不对!”师问:“怎么不对了?”指着三个男生说,“这不是男生吗?”生答“不全是男生,还有三位女生呢!

”潘老师问“那我刚才的话有一半说对了,一半说错了,算是半对吧”学生会意的笑了,知道了“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是错的,不能是半对!这样潘老师很容易就让学生明白了道理,学生也会很深刻的理解了问题。

再就是,问题的有效性。老师提出的问题空间要大,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老师的“问”引发学生的“想”、“探索”。比如:潘老师问:“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大,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了:周长相等时,面积会怎样?学生又开始列举数据展开验证,得到:①当长和宽的差越小时,面积就越大。潘老师紧跟着问:当长和宽的差小到什么程度时,面积最大呢?生答:当长和宽的差为零的时候,这时的长方形就成为正方形了,它的面积最大。②当长和宽的差越大时,面积就越小。潘老师问:“当长和宽的差大到什么时候是,面积最小。 ”学生就说:“没有最小,只有最大。”通过教师的层层发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学生围绕问题而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引来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

我在想,我们上课时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经常是就教材而教,一般不去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害怕课上出问题,担心学生掌握不好,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