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原作者:韩 威 魏 搏 蔡 甄)[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力资源发展技术,教练技术在管理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清华大学自2006年起尝试把这种新技术引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来,并命名为“职业生涯教练计划”。经过三年的实践应用,总结出一套职业生涯教练活动的应用模式,并就其效用特点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思考与总结,从而为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辅导手段与技术提供了实证参考。[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教练技术 大学生职业辅导 本土化[作者简介]韩威(1977- ),辽宁鞍山人,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职业生涯发展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魏搏(1982-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蔡甄(1979- ),甘肃兰州人,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
(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83-03
一、教练技术的含义
自从20世纪美国ATT公司把网球教练Timothy Gallway的教练经验引进公司管理以来,教练式领导和员工发展计划就逐步在波音、宝洁、爱立信、美孚等公司不断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教练技术这种激励潜能、提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教练技术是“教练的科学”,它是一套科学的、成体系的、系统的方法论。它由一系列从许多学科和学问(如行为科学领域)发展出来的有效的教练工具、技巧、干涉、草案、模板、模型组成。正如伽利略所说:“你无法教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教练指导”绝对不是为了让对方“知道”一些事情,而是为了让被指导对象真正会做一些事情,并且深刻理解背后的“究底”,具备分析、调整和处理的能力,从而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灵活运用。
因此,教练技术不是给被教练者一个现成的方法,而是激励被教练者看到新的可能性,自己找到方法——通过角色示范等方式,教练作为向导给予支持,帮助被教练者明确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角色,让被教练者去发现自身的能力,并且通过调适发挥出来,最后通过自己的力量达到目标。
“教练指导”的本质是:塑造能够让被指导对象有所发现的环境,通过帮助被指导对象处理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在现实中可灵活运用的能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导和领导技术,教练方法在企业管理和培训中发挥了良好成效。我们于2006年开始,尝试把这种新技术引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来,并命名为“职业生涯教练计划”,以期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新模式。
二、实施理念
(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能力
“以人为本”,意味着尊重个体自己的思考和选择,意味着信任并赋予个体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个体问题的途径。
教练技术的核心原则是激发被教练者的动机和潜力,使被教练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同样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原则。因此,职业生涯教练技术既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做决定,也不是知识灌输,“教”给学生各种能力;而是通过教练的引导、分享、示范以及场景设置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促进学生探索、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相关问题,并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内化成长,规划并实现职业生涯发展。
(二)开门办学,整合多元资源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所关系的绝不仅仅是学生能否找到工作,更是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且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领域。
因此,发展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是一种开放的、社会的、实践的教育。这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需要开阔视野,兼容并包。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领域,且处于新兴发展阶段,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纳各个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做法。二是要有效吸纳和整合包括政府、用人单位、相关机构以及学生自身在内的各种资源,使之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的重要力量,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来。这将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发展的方向。
(三)引导与辅导相结合,发展本土化的应用理念与方法
本土化是职业生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以西方相关理论和研究为主,由于国情、文化、人才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各学校的校情,逐渐形成适用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体系和做法。要结合中国国情,首先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统帅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不仅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技能、职业素质,更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就业观,找对为国家和人民、为社会建功立业的道路和位置。因此,需要把就业引导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使就业引导因职业指导而更具专业性和有效性,使职业指导因就业引导而更具生命力和实效性。
二者的结合,体现着大育人观的要求,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长远成长成才具有更为彻底的意义。
三、实施过程
(一)项目管理
为推动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在校园中的实践工作,在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我们以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和各院系为依托,成立了专项工作组,统一协调教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开展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设计、教练培训。设计项目方案,确定活动的课程模块、组织方式、时间计划等;启动项目运行团队的组建、分工、培训等工作;根据专业设置、行业分布、职业类型等因素,拟定多元化的教练名单,启动邀请工作;设计教练培训课程,对入选教练进行教练技术、学生需求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和交流。
2.活动宣传、学员组队。开发项目网页,进行项目相关宣传,并提供学生网上报名、网选教练功能;根据学生报名情况进行一定的筛选和组队,每位教练和10~12名学生形成固定交流的教练团队,保证师生之间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每组安排一名项目组联系人,协助相关协调工作。
3.活动开展、过程控制。活动开始后,由各小组的联系人与教练进行沟通,商定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频率一般应保证每月进行一次集体活动,每次活动后由小组长提交活动小结,在项目平台上发布,作为学习资源分享给其他学生;在为期4个月的活动过程中,项目组对各小组的活动次数和质量进行监督,深入若干小组以积累第一手资料,同时保持与教练的经常性沟通。
4.成果分享、项目评估。各小组所有活动结束之后,需由每位成员提交各自的学习报告,进行自我总结,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自选项目,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以团队为单位锻炼;项目组开展相关调研、评估工作;在详细总结项目成果和问题的基础上,召开项目成果总结会暨闭幕式,学校、学员及教练就项目相关问题进行研讨,部分团队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二)内容设计
1.项目模块设计。项目的教练模块设计是教练计划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在对教练技术以及国内外职业辅导模式深入研究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教练模块框架,包括自我认识、职业环境探索、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技能学习四个大的主题。
考虑到教练背景、经验的差异以及学生需求的不同,模块框架具有一定的弹性,教练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生共同商讨每次教练过程的具体内容。项目组专门为教练提供了如何教练学生的《教练手册》,定期组织教练的研讨活动,并设立专项课题对辅导内容、方法与效果进行专业研究。(原作者:韩 威 魏 搏 蔡 甄)2.教练模式设计。作为与其他辅导形式相区别的基本教练技术,如非正式评估方法、角色示范、现场模拟、个人分享等,在项目中广泛使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练技术进行了本土化的拓展,把生涯教育及其他学生工作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嵌入教练项目,探索发展一套适于中国学生的教练模式。模式包括基本教练技术、实践演练、团队拓展三种形式。
实践演练是指学生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参观、实习以及相关课题研究、企业项目承担等方式,团队拓展是通过团队训练以发展学生相关素质。
在清华大学第三届教练项目中,还进行了“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尝试,除小组交流、研讨外,组织部分知名教练进行集中式的讲座教学,既能够在一些通用的知识传授方面充分利用教练资源,又能够方便一些非北京地区的教练以企业为团队开展教练活动。
3.就业引导内容的融入。无论在内容设计、辅导模式,还是教练选择上,都注重就业引导理念和内容的融入,使学生充分认同以“对社会、国家贡献大小”为标准的成才论,引导学生树立“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职业价值观。
这是教练技术实施于职业生涯教育领域在价值观这一根本问题上体现本土化的要求,也是贯穿整个项目的灵魂。如在自我价值观探索上,提示学生“K文化”的局限;在全体大课上,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亲自担纲讲解,通过专业分析雷锋的职业发展历程,使学生正确理解道路选择和职业素养的真实含义;教练中一多半来自大型国企等重点单位,并克服地域困难,特别邀请部分重点地区的单位,使学生深入了解、正确认识现代国企。根据调研,国有企业已成为参与项目的学生首选的就业单位类型。
(三)效果评估
经过三年实践,清华大学职业生涯教练计划已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三届活动参加学生数达到七百余人,积累了七十余名各行各业的资深教练。
被北京市就业促进会授予“科学就业观教育品牌十佳活动”称号,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为对项目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我们进行了深度调研。(其中以下2~5项取自2008年第三届教练计划调研数据)
1.满意度调查结果。(1)总体满意度:三届活动学生平均满意度达90%。(2)项目效果:56.6%的学生认为通过项目加深了对职业发展的了解,41.4%的学生在沟通、表达方面有所提升,35.2%的学生扩展了校内外人际关系,69.7%的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更好地认识了自我。(3)感兴趣的教练内容: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依次是职业规划(76.
3%)、教练个人经历(52.6%)、求职技巧(37.8%)、团队合作与沟通与交流能力(37.0%)、企业文化认知(37.0%)。(4)喜欢的教练形式,超过70%的同学最喜欢的是到公司实地参观、了解职场工作状态和感受企业文化,超过40%的同学喜欢以教练带领团队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职业话题,还有近30%的同学认为两位以上的教练同时开展辅导交流活动的形式比较好。(5)对教练的满意度调查:学生普遍对教练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88.1%)、认真负责的态度(79.3%)、表达和讲解的能力(68.9%)满意度较高,同时对教练讲解内容的实用性、广度和深度给予较高评价。
这些调研结果表明,项目收到了较好成效,同时也反映出,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学生的需求都是多元的,教练自身的非专业素养对于学生也有重要影响。
2.干预效果分析。在对项目进行一般情况调研的同时,我们还采用专业的测评工具对教练技术的干预效果行了深入分析。我们随机抽取91名参加项目的学生,使用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进行了前测和后测,评估教练计划对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能力这两项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标上的干预程度。
在职业自我效能感这一指标上,总体前测平均得分176.98,后测平均得分190.89,t检验在99%水平上差异显著,表明项目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说明学生对自我以及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自信心有一定提高,心态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学历差异组的研究发现,项目对研究生学历的学员影响更显著,而对本科生学历的学员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学校本科生读研比例高、研究生是就业主体的情况有关。由于就业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更急迫,因此,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对辅导的需求也更强、更直接,从而使他们在项目中目标更明确、更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被辅导者自身的动机程度对辅导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在职业决策困难程度这一指标上,总体前测平均得分为96.31,后测平均得分为90.65,t检验在99%的水平上差异显著,表明项目对于学生降低职业决策困难程度、提升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有显著影响。
总体来说,教练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对于学生自我定位、了解职业环境、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显著效果。
四、思考与总结
(一)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效用特点
作为商业企业中广泛运用的领导与人才发展的新技术,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有着很好的可迁移性和应用性,特别是对于目前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师资不足、深入性及个性化程度不够、实践性不强等“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效用特点:
1.实践性。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长期以来,如何把职业教育与职业环境紧密结合,是困扰很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的问题。
教练模式创新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有教练都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一线,具有丰富的职场和人生经验,教练们的言传身教,不仅使学生可以对职业环境有了直接、深入的体验和了解,而且为学生的职业决策和发展提供了最实际的指导;而企业参观等实践性的环节设置,则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感受和认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在这个过程中也更多地了解了学生,利于人才甄选与培养。
2.深入性。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既是职业生涯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方向。职业生涯教育要深入发展,就一定是个性化的服务。教练技术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辅导的深入性和系统性。
在组织形式上,本项目通过小范围且相对固定的指导对象组合、系统化的教练模块设计、学员与教练的个人化非正式沟通等方式,保证了教练辅导的深入性和学生个性化问题的充分解决。
3.多样性。作为本项目本土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本项目在一般性的教练技术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教练来源、辅导内容和辅导形式上,充分发展了多样性,从而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满足不同需求。如在教练背景上,既有来自政府机关的高级公务员、科研院所的专业教师,也有来自重点国有企业、国际顶尖跨国公司的优秀领导者,还有具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的精英;在以后的项目计划中,我们还将继续引入更多的与清华大学专业设置直接相关的专业教练,从而使职业辅导更能结合专业需求和特点,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教练提供基础;多样的教练形式则包括了基本教练技术(角色示范、经验分享、现场模拟等)、实地的企业探索(企业参观、实际项目实施等)、团队拓展训练等;教练主题上,除了建议主题框架外,教练与学生还可以共同商讨确定辅导内容。
4.主体性。学生既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也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一旦得到激发,必定能发挥出更大的潜能。本项目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项目设置,还特别注重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由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承担整个项目组织,要求教练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团体项目等。通过这些设计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他们不仅关注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问题,还开始思考自己能为职业生涯发展领域做出怎样的贡献。
(原作者:韩 威 魏 搏 蔡 甄)(二)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经过三届的实践,对于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我们有以下四点思考:
1.坚持本土化的理念、内容与方法,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我国,把教练技术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还是一个年轻的课题。实践经验表明,任何一种新方法或新工具,必须植根于本土化的土壤之上,才能生根发芽。教练技术要真正发挥效用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结合国情、校情,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结合社会用人标准和企业培养目标,进行本土化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要。
2.注重多主体、综合性的项目设计与组织,是项目有效实施的保证。教练技术的应用,需要学生、教练、社团以及教育管理者等多方面资源的参与和协调,需要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设计与组织,这样才能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做好项目的设计、组织、质量监控以及研究总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是项目健康、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
3.精心选择与培训教练,是项目的关键资源。教练人员是教练项目的关键资源,对教练的选择、培训直接关系到项目成败和效果。教练人员首先应该是多元化的,涵盖多样化的行业、领域、地域和职业类型,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教练人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职业生涯经历,同时应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人才发展规律,理解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教练人员还应具有助人为乐的热忱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以在项目中潜移默化地施以学生积极、正向的影响。
4.开展深入研究,是项目专业性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新兴发展的领域,教练技术在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还只是我们的一个尝试和探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教练技术的本土化、不同教练模式的开发、结构性的教练课程、教练培训课程、教练技术的干预机制和效果研究,等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以促进项目可持续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章义伍.
共赢领导力:提升领导能力的五种技术(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韩威,祁金利,魏搏.多层次、综合式大学生职业辅导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5).
[3]John Whitmore.Coaching for Performance (second edition)[M].London: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1998.
[4]Richard L.Daft.Leadership: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ition)[M].Texas:Harcourt College Pub lishing,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