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望晴空 “一代宗师”袁雪芬:不望成名 只望成“人”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61年袁雪芬(中)和张桂凤.王文娟(右)一起探讨越剧<红楼梦>中的唱腔2月19日14时,89岁的袁雪芬走了,去得很安详.晚年的袁雪芬最困惑的是,越剧怎么办?传统戏剧怎么办?跟随她多年的秘书.现任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黄德君对本刊说:"她直到80岁还想找个接班人,承担起戏曲改革的任务,把她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辉煌继续下去."时代超越者黄德君说,袁雪芬担任上海白玉兰奖戏剧表演奖评委会主任后,私下对他说:怎么现在演出的各个剧种都是"一锅汤"?&quo

1961年袁雪芬(中)和张桂凤、王文娟(右)一起探讨越剧《红楼梦》中的唱腔

2月19日14时,89岁的袁雪芬走了,去得很安详。

晚年的袁雪芬最困惑的是,越剧怎么办?传统戏剧怎么办?跟随她多年的秘书、现任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黄德君对本刊说:"她直到80岁还想找个接班人,承担起戏曲改革的任务,把她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辉煌继续下去。"

时代超越者

黄德君说,袁雪芬担任上海白玉兰奖戏剧表演奖评委会主任后,私下对他说:怎么现在演出的各个剧种都是"一锅汤"?"各个剧种请同样的编剧、舞美、导演和布景,冲几个国家奖项而去。老太太对我说,要不是他们开口唱,都不知道是什么剧,包括越剧,也慢慢丧失了自己的特点。"

一般的后辈演员总是抱怨观众流失,"老太太听了不说话,可是私下觉得他们没本事。老太太年轻时,是超越时代的,带领观众跟着走的。"黄德君说。

袁雪芬的父亲是私塾先生,总是对她说,不要她成名,"只望我成人","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舞台姐妹》里"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就是从她父亲的话里提炼出来的。

解放前,袁雪芬长年吃素,平时只穿布衫。当时她被评选为"越剧新后",免不了后台拥来各色人等,可人们觉得一袭布衣、不吃荤的人不吉利,尤其是生意人,觉得冲了他们的"财气",结果她清静了很多。

后来袁雪芬"最高报酬已经是一两黄金一天"。"她提出来,要是叫她演戏,必须改革。"改革要请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这些费用,从我包银里出好了。"

当时只有20岁的袁雪芬还和老板约法三章,不许闲人到后台,不唱堂会,不拜客,"她终于把她厌恶的东西隔绝在外面了。"

第一出戏是《古墓冤魂》。袁雪芬按照古代仕女画去梳头,不再是戏剧中的大包头或勒头,脸上用油彩,眼圈像电影明星那样涂抹成青色,她还整体改革了服装。

第二出戏是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情天恨》,主题是追求婚姻自由,很有吸引力,观众也由家庭妇女,扩展到女学生、职员阶层。

袁雪芬观念很新:新剧目演出前,一定会去广播电台演唱其中的唱段,等唱段流行了再上戏。她有法律顾问,会去追究侵权者责任;舞台上很快放上了钢琴和提琴。"她觉得自己武术、舞蹈功底都不够,所以专门从昆曲那里学。后来她总说,昆曲和话剧是越剧的两个奶妈。"

祝英台、祥林嫂和崔莺莺

多年前,袁雪芬就和马樟花合演过《梁祝》,马樟花外号"闪电小生",红得快,爱时髦,认了无数过房娘,每天穿着不重复的旗袍,在舞台上下都游刃有余。而袁雪芬正相反,她穿着朴素,梳了条辫子,"《舞台姐妹》里面谢芳的打扮就是照她当时的照片来的。"黄德君说。

虽然性格和外表迥异,但是两人都是好演员。那时候没有剧本和台词,全靠两人现编,她们俩能够互相激发。看见对方的表情,眼泪就会自然涌出来。《梁祝》也成为这一生一旦的主打剧目之一。1941年,马樟花出嫁前,两人最后一次合演这出戏,"从台上哭到台下"。

有一次,编剧南薇给她读《祥林嫂》,小说对浙东的童养媳、抢婚等习俗的描述让她很震动,她觉得自己可以演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剧本写了鲁四老爷还是少爷的时候和祥林嫂的感情戏,结果大家看到后面的悲剧更觉得震撼。

当时演出很大胆,结尾用类似电影的手法,让祥林嫂回忆前尘,中间穿插的祥林嫂和鲁少爷、贺老六的对唱。田汉看了袁雪芬的演出说:"这是生活的,人情的,不错的。"洪深的评价显然更高:"这个演员好,戏没有空白的地方。"

袁雪芬最满意的是《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这是周恩来让她扮演的。她一开始很抗拒,觉得这个人物表里不一,近乎"虚伪"。文化水平不高的她精心读原著后,终于明白了终日受礼法教育而正值青春妙龄的崔莺莺灵魂的冲突,表演出的莺莺幼稚又不失情趣,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她的大家风范。为了这个角色,她写了几万字的表演手记,并且给每段唱都设计了不同的唱腔。

与政治纠缠的一生

袁雪芬是个不懂政治的人。解放初期,她和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被请去参加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她毫不迟疑就推却说:"我不去,我要好好演戏,过去我不问政治,现在也不问政治,你们叫别人去吧。"

那年她27岁,还是和当年拒绝给宋美龄唱堂会的时候一样"不知深浅",不过她这种性格很受大家喜欢。梅兰芳他们总是说"雪芬这孩子",周恩来特意叫人每天给她送去牛奶和鸡蛋,因为她从前得过肺病。

"文革"中,她被关押了7年,多次想自杀。她一直记得母亲告诉她的话:火里水里要你去,你只得去,只有一条路你不去,因为你还有三根尾巴(指她的三个孩子)。被放出来时,已经满头白发的妈妈问她:你脑子还好吗?只要脑子好,我们就什么都不在乎。

袁雪芬和周恩来、邓颖超见面,从来不谈自己的事情,也不提过要求,这也是周恩来、邓颖超喜欢她的原因,觉得她单纯,善良。周恩来一直说,袁雪芬的性格中有悲剧因素,缺乏乐观性。1956年她结婚后,夫妻感情不好,甚至有一天半夜3点钟在黄浦江边徘徊,被清洁工人送回家。

上海市领导向邓颖超反映。周恩来写信给她说,雪芬这孩子真是纯真的痛苦,被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害惨了。袁雪芬这才和周恩来解释,因为孩子的关系,她不想离婚,她就当实际上的单亲妈妈好了。

袁雪芬有自己的遗憾,能上舞台的黄金年龄,却为各种烦恼纠缠不清,导致中年后创作趋于沉寂;而老年的时候,以改革起家的越剧现在已经无力跟上时代,趋向不明,更是她心头大痛。

不过,这些烦恼已经与她无关了。也许,纪念她的最好方式,就是翻出老唱片,听听经典的唱段《琴心》。留下这么一段唱,她已经可以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