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的妻子 潘际銮院士做客西南联大讲坛第二十四讲 回顾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

2018-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24日下午,西南联大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焊接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潘际銮院士做客西南联大讲坛第二十四讲,带领我们回味历史,探寻战火硝烟中的联大精神,并与现场观众围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了交流.潘际銮院士夫人李世豫,省政府党组成员.原副省长高树勋,省政协副主席.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曾华,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英杰,昆明医科大学校长李松,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我校党委书记叶燎原.校长蒋永文.副校长原一川等共同聆听了讲座.蒋永文校长在致辞中介绍,潘际銮院士

3月24日下午,西南联大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焊接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潘际銮院士做客西南联大讲坛第二十四讲,带领我们回味历史,探寻战火硝烟中的联大精神,并与现场观众围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了交流。

潘际銮院士夫人李世豫,省政府党组成员、原副省长高树勋,省政协副主席、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曾华,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英杰,昆明医科大学校长李松,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我校党委书记叶燎原、校长蒋永文、副校长原一川等共同聆听了讲座。

蒋永文校长在致辞中介绍,潘际銮院士生于江西,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少年时光却与云南和西南联大紧密相连。潘院士是西南联大杰出校友,是我国焊接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先后获国家发明创造一等奖、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潘院士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弘扬、践行西南联大精神,以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使广大青年学子走近联大、感悟联大。他一生默默耕耘,培养了大批凝聚西南联大精神基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到这里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潘际銮院士感叹到。89岁高龄的潘院士精神矍铄,讲述了那个滋养他青春岁月的校园——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战火纷纭、硝烟四起,基于对人才的保护和培养,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历经坎坷,辗转迁至昆明。

几十年过去了,西南联大成了历史,但在老校友的眼中,一切都还历历在目。潘院士回忆当年的联大,那些日子既艰辛又充满乐趣。

铁皮屋顶、木格窗,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屋子就是当时的校舍。但是,再艰难的情况也阻挡不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学校也倾尽全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场所和研究设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校友和国家栋梁。

他说:"西南联大本科生及研究生共计有3807人,其中,当选国内外院士的有160人,获得两弹一星杰出贡献奖的有8人,获国家科技奖的有5人,当然,这群人当中还有很多是人文社会科学专家,他们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西南联大实行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体制,潘院士尤为称道,甚至还把它们运用到了日后自己的教育事业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自由民主的精神和兼容并包的学术之风弥漫整个联大校园,"当时学校里有一堵留言墙,学生和老师们都在上面畅所欲言,谈思想,谈主义,各种思想在学校里得到了自由的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还是一片学术圣地,吴大猷的大型摄普仪、冯友兰的贞元六书、闻一多的许多著作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说到联大就不得不说茶馆,窄陋的小街、石板路、汽油灯,那些小小的茶馆成了联大学子们自习的主要场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同学们捧一本书在茶馆中一坐就是一天。"汪曾祺1984年在《泡茶馆》一文中就写道,他最初的几篇小说,都是在茶馆里写的"。

国家在危难之中,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联大三次参军热潮,1000余名西南联大学子参与到了救亡图存的队列之中。在抗战的背景之下,学生们的心中只有那么几个念头"思念家乡"、"勤奋学习"、"抗日救亡"、"捐躯赴国难"。谈起这些,潘院士感慨良多,"有些同学牺牲了,有的同学没了下落"。抗日战争中的西南联大就是这样,在战火中成长,那一代人的青春也在硝烟中辉煌。

"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但这所学校给我们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结束。今天我们还传承着它的文化和精神"。西南联大的记忆在潘际銮院士这一代人的心中永存。潘院士激动地向我们介绍当年他们最喜爱的歌曲,展示他参与"西南联大建校七十五周年纪念大会"的视频。视频中,老校友们合唱西南联大校歌、《松花江上》、《毕业歌》。潘院士说,这些歌是当年爱国情怀的表达,是如今对联大生活的眷恋,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讲坛最后,我校党委书记叶燎原向潘际銮院士颁发了西南联大讲坛主讲嘉宾纪念证书,并合影留念。在热烈的掌声中,一段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永远留在了西南联大讲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