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回忆录:文革是怎样发动的?
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央政治局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十年之久的'文革'为什么是从改组北京市委开始的?工作组是谁派的,毛泽东知道不知道?'文革'是怎样从红卫兵运动走向打倒一切的?……我期待找到答案。
所以,当好朋友李丹林告诉我她父亲李雪峰想要写回忆录,问我愿不愿意帮忙时,我喜出望外。
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期间,我访问过数百名老同志。他们对历史理解之深刻,常常令我不能望其项背。但是这些老同志或是司局、部长级的干部,或是中央委员,都不是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并不清楚高层领导内部的分歧,以及党中央斗争的来龙去脉。
李雪峰则不然。他是中共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八届(1966年补选)和九届政治局候补委员。我看到档案,60年代毛泽东讲话,多是李雪峰记录的,他记得详细、清楚。1965年12月到1967年,很多高级干部或被打倒,或靠边站,而他一直工作到1971年初,一直参与中央工作。这六年,前三年是天下大乱、纷乱繁杂,难以厘清;后三年出现林彪集团,各说各的,扑朔迷离,认识大相径庭。
再者,从1972年被隔离后,他在反复的审查中一直在不断重述、回忆、思考这些事情。多年的反思,他寻根探源,将一些表面看来零散、无关的现象联系起来。并且,打倒'四人帮'后他没有官复原职,顾虑相对较少,且在改革开放年代一直密切观察、注视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现在的回忆是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
我想,终于有一位了解文革发动情况的中央领导人开口回忆,将真实的历史留给后人。
文革初期前的顺利仕途
从1925年到1933年,李雪峰在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和教育学院整整读了9个年头。前者属于中等教育,后者属于大学。
1933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二九运动'后,担任了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抗战爆发后,他在太行根据地抗战前线坚持了十年武装斗争,任中共晋冀豫区委书记、太行区委书记。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对太行根据地的工作的评价是:'要兵给兵,要粮给粮,要钱给钱。'
李雪峰没有经历过延安整风,这是他一生的缺憾。他入党后一直在地方担任领导工作,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党内斗争,不了解其复杂、尖锐、残酷的程度。学生出身、知识分子的书生气、没有经历过大的党内斗争、性格缺少圆通……这些,都为后来种下祸根。
1947年,他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任中原局第三书记。解放后,中原局在武汉改建为中南局,他任第二书记。1954年,大区撤销,他到北京参与中央领导工作,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等职。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45年的七大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分开了。并且,赋予中央书记处很大的权力。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任总理的国务院,要接受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对此,毛泽东解释说:'我说我们这些人,包括我一个,总司令一个,少奇同志半个(不包括恩来同志、陈云同志跟邓小平同志,他们是少壮派),就是跑跑龙套工作的。'
毛泽东要培养邓小平。1954年,邓小平担任了党中央秘书长,李雪峰等任副秘书长。当时几乎天天开秘书长会议,讨论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毛泽东说:你们是干事的,对外一律用中央名义,不用秘书长、副秘书长名义。
酝酿八大中央名单时,邓小平表示不愿意做总书记,怕'不顺'。'不顺',一是和副主席、党的接班人刘少奇,一是和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刘周的党龄、资历、年龄、威望,都在邓之上。对此,毛泽东讲得很风趣:'至于秘书长改为总书记,那只是中国话变成外国话。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央的秘书长。'他明确提出:'还要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人数可能要多几个,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
邓小平曾向毛泽东提出,书记处还是作为政治局办事机构,负责对军队和国务院的文件承送。毛泽东不同意,强调书记处是党中央的办事机构,什么事都要管,发文用中央的名义。凡是党政军各方面送中央常委的报告、文件,都要先送书记处。一般问题,书记处讨论决定,即可下达、执行。重大问题,书记处先拿意见,再报中央常委讨论、决定。
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不都在北京,因要主持地方大政工作,非重要会议一般不来北京,所以政治局不能经常召开全体会议。而书记处要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经常每周开会三四次,常常得到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书记处的成员最早听到毛泽东的声音,知道中央的决策,反而比一些政治局委员消息更灵通。
中共八大选出的中央书记处,总书记为邓小平,书记为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候补书记为刘澜涛、杨尚昆、胡乔木,共10人。其中,彭真协助邓小平负责全面工作;王稼祥兼任中央联络部部长,负责外事;谭震林是副总理,分管农业;谭政是总政主任,负责军队干部;黄克诚是参谋长;李雪峰负责工业。
李雪峰在八大第一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就直接进入了中央书记处。当时中央委员97人,中央候补委员73人,共170人。其中,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加书记处成员,共31人。49岁的李雪峰在书记处书记中年龄最轻,资历最浅,但是工作时间却是很长的。
1961年,成立了六个中央局,李雪峰任华北局第一书记。毛泽东经常召开各大区书记会议,召开有各省省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因李雪峰兼任华北局书记,他经常参加这些会议。
1966年5月,原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被打倒后,李雪峰担任了'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
文革是如何发动的?
我第一次见到李雪峰是1966年7月25、26日的万人大会上。中央文革小组全体成员在北京大学东操场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这是文革小组第一次召开群众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还有各大区书记。这次大会后,红卫兵组织从秘密走向公开,红卫兵运动从学校走向社会,群众运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召开大会的目的,说是要听取不同意见,让同学们辩论工作组的问题,但是,辩论徒有虚名,舆论一边倒。其实,24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会议,已决定撤销工作组。会场完全被康生、江青、陈伯达控制,数万群众的情绪为他们左右。
26日晚,大会临近结束时,江青突然走到一旁的李雪峰跟前说了几句什么(后来我才知道,她要李讲话,李表示不讲),然后转身回到主席台,冲着麦克风说:'请新市委书记讲话。'并带头鼓掌。
李雪峰将手中的扇子折起来,站起来,走到麦克风前。他身材清瘦,风度翩翩,像儒雅的学者。全场屏声静气,看他如何回应。
只听他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地说:'工作组在你们那里,什么时候批判,什么时候要让他们来,他们就来。工作组是中央派来的,我们对具体的事情也不太了解。工作组都是四面八方来的人,情况不明,随传随到,奉陪到底。'
这句'奉陪到底',后来成为了他的罪状之一。
8月,毛泽东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批评了刘少奇、邓小平。虽然书记处增补了谢富治和刘宁一,但因邓小平受到批评,很快就停止工作。一直到1980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才成立了新的书记处。中间14年,中央没有书记处。
会前,中央文革小组已有取代书记处的趋势。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多是搞意识形态工作的,如康生、陈伯达等,各中央局派一副书记或常委参加。李雪峰不是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可能毛泽东考虑到,中央书记处将停止工作,书记处的这些书记放在哪?因此,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补选了陶铸、叶剑英等为政治局委员,李雪峰、谢富治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届十一中全会后,8月17日,李雪峰因'执行刘、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被撤销北京市委第一书记职务,但是名义上还保持着这一职务,所以被撤职一事不为众人所知。实际上,他担任这一职务仅三个月。
虽然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但是他的处境并没有改善,时常被炮轰,到处作检查。特别是聂元梓领导的北京大学一直不放过他,他走到哪,大字报贴到哪。但是再怎么炮轰,他一直没有被打倒,1967年1月,他到天津工作,边工作边检讨,这在六个大局第一书记(除1965年初逝世的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外)中绝无仅有。1968年2月,河北省革委会成立,他任主任。九大上,他再次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李雪峰1967年夏天在京西宾馆曾劝老战友秦基伟说:'现在挨轰,以后日子好过。现在工作的,将来可能没有好日子。'他不幸而言中。
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由于'简报'事件,李雪峰后来被扣上林彪黑干将的帽子。华北会议后,1971年2月,他被隔离,在家软禁,后送到安徽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