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名家李祖铭 衡水京胡制作名家:让琴声悠扬传四方
衡水京胡制作名家:让琴声悠扬传四方
制琴,手工,京胡
衡水·生活
衡水名家制琴师张智新展示做好的京胡。 刘晓菲 摄
提到国粹京剧,几乎无人不知;说起京胡——京剧乐队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也是无人不晓。但是,谈及京胡制作者,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在衡水市就有一位在全国都颇有些名气的京胡制作者——张智新。
张智新的工作室——智新琴行就在市区报社街上,想要找他并不难,报社街北端的天桥二层,循着琴声去就是了。他的工作室墙壁上挂满了正在做或者已经做好了的胡琴和发黄的老照片,一只漂亮的大猫在工作台旁边打着盹。
今年已经59岁的张智新,是个聪明、好学又不服输的人。
天生好乐感
能演奏十几种乐器
张智新出生在武邑县农村,10岁的时候开始跟着双目失明的堂哥学习三弦。因为过人的天赋和天生的好乐感,他很快便可独自登台演奏,成为学校宣传队的主力。
之后的数年间,他学二胡、拉京胡、弹月琴、学古筝,从学校宣传队到县文化馆,再从市曲艺队到市文工团、京剧团,再到成立自己的琴行,张智新一直没离开文艺圈,也一直没离开过心爱的胡琴,他现在能熟练地演奏十几种乐器,吹、拉、弹,样样精通。
其中,张智新最擅长的还是演奏二胡和京胡。多年来,他举办的二胡培训班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他的学生多次在全省甚至全国获奖,张智新的儿子也在他的指导下考上了南京音乐学院,现在在南京民族乐团成为了一名二胡演奏员。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琴票大赛”中,张智新在千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优秀演奏奖。
坚持手工制琴
精益求精
上世纪80年代末,张智新开始自己动手做琴,“我爱动手,什么都想自己琢磨琢磨。”
一聊起京胡的制作,张智新打开了话匣子。聪明好学的他,从修琴开始悉心钻研京胡制作。长期的实践使他充分认识到,京胡制作每个环节都对京胡的发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京胡的选材、用料、蒙皮的把关都十分严格。
多年来,张智新一直坚持手工做琴,连琴担子和筒子的原材料都要亲自去选。他不喜欢流水线制作,他说,手工制作的琴,音质更好,也更有感情。
张智新一年会出几趟远门:去江西、安徽、福建的竹林挑竹子。这三个省盛产的紫竹,是做琴担子最好的竹子品种,质地坚硬,外形好,做出来的京胡琴声通透。他制作的京胡整体稳定性良好、环境干扰影响极小,在京胡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还结合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张智新以自己丰富的京胡音乐知识,指导并贯穿京胡制作的全过程,因此,他制作的京胡音质好、音量大,有爆发力、穿透力,各把位、内外弦极为协调贯通,没有狼音、杂音,音色清晰,韵味无穷。许多著名的京胡演奏家在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中均使用张智新精心制作的京胡。
张智新做京胡极注重细节,有时候白天做好了琴,晚上睡觉还在回想,“哪个地方可以改一下”,想到了立马爬起来修改。二十几年来,张智新的京胡坚持手工制作。除了琴弦是现成的,其他部分他全都要亲手挑选、制作,“手工制作的京胡音色更好,而且可以随时修改,更能达到你想要的感觉。”
采访过程中,张智新一连作了几个比喻:“一把好琴的上下贯通,就好比一个健康人的呼吸消化系统,哪个地方出了毛病都不行。”“京胡的皮就好比是雷达的天线,分布在天线上的每一个单元发射器都必须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才能使天线具有高度的灵敏,才能捕捉到有效信号。而京胡的鳞格就是雷达天线中分布的发射器,蒙皮的整个工艺过程就是追求让每一个鳞格都发出灵敏的声音,和谐的声音。”
为了追求完美,他生产出产品,不是急着推向市场赚钱,而是带上几把,北上南下,进专业院校,到专业院团,广泛听取演奏家的意见,不断对新产品进行改进,达不到演奏家要求的水准决不推向市场。
如今,张智新制作的京胡已经销往了全国所有省份的数十个城市,这些琴广受大家好评,许多演奏家还专门将他的作品珍藏。
精品二胡颇受名家喜爱
张智新喜欢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做琴,他的工作室堆了许多琴担子、琴筒,拍一下工作台,就会听到“乒乒乓乓”的声音,许多做了一半的琴担子正在等待适合它们的琴筒。
京胡制作要经历上百道工序,选材、加工、造型、蒙皮等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特别是蒙皮环节,是决定京胡音色的关键,蟒皮的厚薄、胶水使用的多少等等,都会对发音造成很大影响。如今,张智新的作品已经在业内颇有了一些名气,京胡名家燕守平、李祖铭、赵建华、王彩云、周佑君、姚利等都慕名找到他做琴或修琴。
除了做琴,张智新还收藏一些难得的好琴,“一线天”、“紫罗汉”、“十三太保”、“十八罗汉”等好琴都是他的宝贝,“我不光收藏老琴还收藏新琴,每一把琴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都是难得的精品。”(记者 刘晓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