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切特蛙泳 罗切特 入江陵介 克里兹博格三种仰泳技术特点大PK
目前仰泳技术突出以罗切特等力量型和入江陵介技术型为代表为发展方向,当然还有以前游得比较”圆润“的克里兹博格的“前交叉”,本人就自己体会简单分析下,希望对仰泳还处于“迷茫”状态的泳友有所借鉴。由于观点出自个人,难免有所疏漏或不当,也欢迎有体会有想法的泳友纠正,说不定我也处于“迷茫”状态也不一定。
有不同的想法,才能拓宽思路,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游泳讲究个整体配合,单讲手腿动作,就如同把一个精密整体的机械“粗暴”拆解开,试图各个击破来达到提高的目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单兵作战解决不了本质问题,有核心战略形成整体效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谓的核心区就如同作战指挥部,它应该短小精悍,高度浓缩,由小控大,是个精简机构。
它由围绕整个脊椎上至颈椎下至尾椎和腰腹小肌肉群组成,在通过它们来提高控制水维持身体稳定平衡的基础上,由它们发出指令来诱发出胸肩背臀大腿大臂肌肉协同用力来达到提高游进速度的目的。
至于这条狭长的核心区,到底哪个部位更中心,有人体会是腰腹,有人体会是胸肩,还有人体会是臀部,其实如果形成一个整体,同时用力的话就分不出你我了。真要分出个你我先后次序,那就要结合不同泳式不同水感,即使同一种泳式,技术特点不一样,感觉核心发力点部位也有所不同。
但我不认同把臀部这块大肌肉圈也划进核心区,那就连大小都不分了,更容易造成混乱。明确一个更集中的核心点,很有好处,感觉更精炼,思想负担更轻松,游起来就不会胡思乱想,头脑解放了,身体才能解放,身体解放了,游起来才轻松,如果你有游起来有轻松的感觉,那恭喜你泳技就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了。
如果你明确了一个更高效更集中的核心点,同时其他核心区也能本能的启动发挥作用,那你泳技就处于一个更高的境界了。
至于仰泳核心发力点在哪,本人就标题上的3位高手通过自己的感觉简单分析猜想下: 1,罗切特,佩尔索尔,菲尔普斯这些美国选手技术特点都是一致的,没有什么区别,以腰腹为核心发力点,躯干围绕这个核心点由内向外大幅度摆动,使手臂入水更有力度和速度,如同要把身体的重心由腰腹部“甩”到入水臂上般的感觉,臀部更像主动转动的感觉,把身体的力量通过惯性压到划水臂上,增加了手臂划水的扭矩,强化了大肌肉群的发挥来提高划水的力度和速度。
没有过多消耗内力去把身体重心由腰腹部始终控制到胸肩部,看似费力,其实也有巧力,在艰苦的混合泳中也能保存一定的内力消耗。技术成熟稳定对身体力量强的选手这种游法很有效率。
但它也有弊端,身体过大摆动会增加阻力,靠惯性甩臂,转肩不充分,影响了肩部对水的流线型,同样增加了阻力。但结合他们自身条件,会觉得这样游更适合他们,但他们也不是“神”,一旦他们体能储备不充分,就会失去优势。
2,入江陵介游的比较直,手臂入水很温柔,身体没过大扭动,但身体转动很轻巧,转肩很充分,大臂紧紧贴着脸颊,通过身体控制能力,始终把身体重心控制在胸部,以胸部为核心发力点,肩部通过这个点做圆周运动,高高耸起的肩部来增加转动的势能,找到一个精确的结合点来转换成动能,使胸肩区的重心压住入水臂,从而达到增加划水力量的目的,他和罗切特的目的如出一辙,只是控制配合方式有所不同。
它缩短了划水的扭矩,因而减少了身体的摆动,臀部只是被动的被拉着转动的感觉。
这种游法改善了身体流线型减少了阻力,游起来更精妙,是技术型的典范。但要把身体重心始终稳定在胸部是需要消耗相对多的内力,内力消耗过多会影响冲刺能力,同时划水的的力度相对也要小些,转肩的势能转换成动能要找到精确的结合点,会带来轻微的停顿,这些弊端在国际大赛上就会失去优势。
入江要想再夺冠军,只有继续深挖技术,但到了他那个阶段,再继续提高技术远远比提高身体力量更艰苦,难啊!
3,克里兹博格的“前交叉”,手臂是身体的一部分,它是有重量的,当移臂过肩时,划水臂手还在头前,同时身体还处于侧转状态,那无形中移臂的重量就加到划水臂上,也能达到把身体的重量压到划水臂上,增加划臂的力量的目的。
但就个人体会,效果相比前两者差,必须通过大幅度转动身体来改善。这种游法身体重心更靠前,发力点比入江的更靠前,几乎快到了颈椎,身体流线型也不错,更适合当成一种提高仰泳技术的训练手段,但用在比赛就不太合适,过大的转体需要很高的打水质量和消耗过高的体能以及消耗更多的内力去维持侧平衡,同时划水速度也相对较慢,目前国际大赛也几乎看不到这种游法了。
我平时罗切特,入江陵介这两种游法都在游,专游仰泳时用入江的,身体比较疲乏时游罗切特的,也算是调节放松。
只是克里兹博格的“前交叉”,相对游的少,体会也不够精准,不知道谁有克里兹博格的“前交叉”式的仰泳视频,好好观摩下,使体会更全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