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与方琼 方琼讲述与周小燕的师生情
我第一次的音乐生命是上海音乐学院给的,1984年我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在这之前的两年,我曾考过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可最终还是与上音结缘,开始了艺术道路。1988年毕业后,我进了上海乐团的合唱团,成了合唱队员。然而,在合唱队里站了两年以后,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声音与合唱队员的声音不搭,我觉得合唱队并不适合我。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辞职了,离开了合唱团。在社会上匆匆寻找了5年,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遇见周先生,开始了第二次音乐生命
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母校遇见了周小燕先生。周先生关切地问我:你以前歌唱得不错啊,为什么现在不唱了?我回答说:我不会唱了,是真的不会唱,连续5年没有用专业的声乐方法练习,所有的机能都衰退了。周先生接着说:“你再回来吧,我来教你!”就是这句话,影响了我之后的艺术生涯。就这样,30岁的我,开始跟周先生学习了唱歌,开始了我第二次的音乐生命。
学了8个月后,恰逢CCTV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就报名参加了民族声乐专业组的比赛。赛前周先生对说:你去吧,去唱给北京的专家们听听,看看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能否让专家们接受,唱完了就回来。老师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她觉得对我来说是次实践练习。在很放松的状态下,我顺利进了复赛、决赛了。每收获一次,她总是对我说:“噢,那挺好的,那你再唱,唱完了就回来。”我就这样,一路唱到了金奖,周先生没想到,我也没想到。周先生细心的指导、良好的心态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获奖回来后,还有一个插曲,对我影响也很大。1996年我获得了第七届民族声乐专业组金奖,这是CCTV青歌赛举办14年以来,上海民族声乐第一次拿金奖。当时媒体给了很多的宣传,不论是电视还是报纸。我当时挺开心的,可这些消息发布的几天后,周先生就让我去她家,找出一堆报纸、杂志照片对我说:“看看你这些大美人头照片,花枝招展的、那么招摇那么做作!你知道吗,你不过就是拿了三首歌去比赛,获奖了,就半瓶子醋在那儿乱晃,还差得远呢,老老实实回来上课!”我当时就像是被泼了一大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其实每个年轻人在经过多年的艰辛后捧得一个金奖的时候,都会很兴奋,膨胀是难免的。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来批评你、打压你,让你保持清醒。我觉得周先生让我在那个还是半瓶子醋时期时,把我摁了下来,让我又开始重新认识真正的自己,安静的思考,进一步学习。
角色的转变后,用心育人更懂如何奉献
先生和我说:我曾教了些唱美声唱法的学生,他们唱外国歌曲,最终走向了国际舞台。然而,中国的歌曲却没办法传播,所以你学习的目的就是利用外国的发声方法,结合中国的民族特色,把中国好的音乐传播到国外去。21世纪是个多元融合的时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是种创新的试验,在试验中挖掘能不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走出去,与国外交流。在周老师的影响下,我决定先深入学习美声唱法,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国外是如何运用美声的,我才能够拿来与民声结合,如果只是会唱几个外国歌的话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一种探索和追求。所以,2001年,我到美国马里兰大学音乐学院学习,接受美国著名声乐教授Carmen Balthrop和David Chapman指导。
回国后,我从学生变为一名声乐教师,从舞台上的演员成为舞台后的指导老师,角色的转变让我更加理解了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更加懂得了周先生教育我时的用心良苦。
成为了一名声乐老师,需要一字一句一音的去教学生,这与舞台上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学生还没有出成果,还在成长期的时候确实会很着急、很寂寞,觉得还不如自己去唱呢。我突然意识到周先生是多么伟大,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他是那么认真、耐心的教导我。所以我慢慢耐下心来,不断地向先生学习。
除了耐心认真,周先生敬业的态度也很打动我,她总是琢磨着该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帮助学生,哪怕生病甚至做手术时也不忘思考。记得有一次先生做眼睛手术,我到医院去看望他。医生叮嘱先生你不能接待客人,要闭眼休养,她只能闭着眼睛和我交流。接着姜必群(周先生的学生)来了,先生一听就用手努力撑开没有做手术的那只眼睛看着姜必群问他:“你即将演唱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准备得怎么样了?我在床上想了很久,我觉得应该这样唱……。”我在一旁听着很感动,周先生就算在做手术的时候依然投入在艺术的状态里面。
而今,我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很重的,如果我一周上满课的话有40节课,经常上得很累,遇到的大多是问题学生,有时候想想真的要打退堂鼓,还不如自己出去演唱来得方便。可每次想到我们有个95岁的周先生在做我们的带头人,还那样不知辛劳地拼搏,我便没有理由也不好意思停下脚步。
认真教学外,周学生还不忘举荐优秀的青年演员,提供更大的平台给他们发挥。曾有位西安音乐学院学生叫陈勇,是第十一届青歌赛金奖获得者,他找到我问:你认识周小燕教授吗,能不能引荐我认识?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不认识她,到现在也没有正面接触过,但她却推荐我去参加一个国际比赛。一般来说,总是老师推荐自己的学生去。可我既不是她的学生也不认识她,一直到比完回来了都没见过她。所以,我有个愿望想见见周先生。当我带着他去见了周先生,周先生说:“当时文化部要我推荐几个人去,我觉得这个男高音的声音适合参加这个比赛。我不会因为你是谁的学生,也不因为你是哪个学校的才要推荐你,我确实是觉得你的声音适合这个比赛,你是我们国家选出来的,我就应该去培养你、推荐你。”
作为我们年轻的老师来说,想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换作是我,也可能会有私心,也做不到。但是周先生一直用她的言行在感召我,我就应该向她学习,她就像标杆一样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周先生的故事是讲不完的,她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延续才是最重要的!
(方琼: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声乐学科梯队成员,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