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群对联 张泽群:我对国际大学辩论会很失望
上一篇博文是七月初发的,再不写,就九月了,实在是对不住大家。这些日子也确实很忙,跑了许多地方:广东、内蒙、青海、河南、黑龙江,算得上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主要是主持晚会,但今天想说的是大学生们的辩论会。
今年又到了举办国际大学辩论会的时候了,从九三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的国家电视台每两年操办一次。我九九年全程主持了一届,一晃八年过去了。今年还是由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主办,不但规则和赛制都做了革新,在技术手段上也革命了,采取了网络辩论赛。应邀作评委,我很担心:不在同一空间如何针锋相对?但后来发现真正出问题的却不是技术。
我听完第一场,感觉空前地失望,用“不知所云”有些夸张,但我的确也搞不清他们在辩论什么。首先是无论——立论观点浅薄无力,自己一方在立论上都似是而非,怎么能够让对手理屈词穷?而反方竟也视而不见,自言自语地夸夸其谈。
本来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在日常交往中提倡AA制是否合适?被双方辩论得虚无缥缈。我最后以弃权来表达我的失望,我记得我在现场还说:这样的辩论甚至我如我曾经看到过的中学生的辩论,这话够重的了。但第二天我依然看到的是不精彩的辩论,第三场、以及决赛也都是一样的问题,而且不论辩题和参赛队如何变化,不变的是选手们的表现。最后我用四句话概括了我的总体感受:视野狭窄、观点偏执、论证简单、应变虚弱。
我对辩论会还是有发言权的,不仅是担任过辩论会的主席,更主要的是看到了辩论会发展过程,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的起伏辉煌,精彩的场景和辩手依然在眼前浮动。就象喝惯了煲汤的广东人喝了北方厨子的鸡蛋汤,我不满意的是那种辩论味道的缺失。但细想起来,我的不满意并非惟有选手自身责任,纠其实质应该是规则使然。就象广东的厨子和北方的厨子对汤的理解和操作不同一样,是规则决定的。
首先,为了节奏加快,新赛制大大缩短了理论时间,客观上限制了大家旁征博引。而且上下半场双方还要互换立场,虽然增加了游戏性,也使双方都会在立论时给自己留有余地,以免自己把话说绝,但也就少了真知灼见和不遗余力。
这是赛事规则使然。但这只是其然,真正的所以然,是现行教育制度和社会规则使然。在“超女”和“快男”的时代,想要求大学生们在辩论场上能深刻渊博,这样的想法近似与缘木求鱼或是刻舟求剑,当笑话的只能是我自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维、话语、行为。隔山不同言,隔代不同语,我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想厚此薄彼,鼓吹今不如昔。所谓不满也算是希望冶铁成钢。但大学生们毕竟是站在国际辩论会的赛场上,对于辩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毕竟有那么多的先贤榜样在人们心中。“自古巧舌争寸土”,“人生一席话,身后有遗篇”,“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从来都是神圣的。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辩论会,对于大学生也是神圣的。我真不希望把神圣当成儿戏。
所以,我总严词以对,希望参赛的大学生们能有所触动和改变。我依然认为年轻的大学生朋友们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享受信息不形成观点;有方向没有目标;有行为没有准则。而辩论虽然是逻辑之战,但更需要观点、目标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