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李统书 李统书深圳的秘书 李统书忆峥嵘岁月:中纪委推广深圳经验
2000年,小平塑像终于竖上了莲花上公园。这是中国第一座以城市雕塑形式竖立的邓小平铜像,从构思、设计到落成揭幕经历了约7年的时间。11月9日,我作为筹备工作的负责人在现场指挥。下午,当大家正把围绕邓小平塑像的木板拆下时,天空出现一道巨大彩虹,从笔架山跨至莲花山顶。当时有人拍了这一特殊的自然景观,那时那景成为我人生美好难忘的一次回忆。
中央纪委来深调研纪委工作经验
在1997年至2000年间,我担任深圳市纪委书记。上任伊始,我亮出自己的观点:纪委书记应该成为党的“保健医生”,保证党能健康地、朝气蓬勃地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当时,深圳很快形成“三不”机制,把犯罪、腐败的预防工作做在前面。
一是重在教育,运用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晓之以理,令干部不以一己私利、不为一时贪欲而去赌明天,不想腐败;二是从严治党,依法办事,对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严加查处,震慑腐败分子,使“后来人”在无情的法纪面前望而却步,不敢腐败;三是加快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完善党内、群众、舆论监督机制,依靠机制建设,使人不能腐败。
当时市委召开干部大会,由犯错误的干部现身说法,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警示作用。
同时还在全市处级以上干部的配偶中,通过公示和全民投票的方式评选“廉内助”,做到“家庭设纪委,常敲廉政钟”,还特地组织了全市处级以上干部的配偶,前往监狱和劳改场参观。往日总在丈夫耳边唠叨“嫌乌纱帽太小,丈夫捞钱太少”的妻子们,思想受到很大刺激和触动,纷纷回家劝诫丈夫要廉洁自律。预防胜于治疗,防微杜渐,严于监督之中,包含着的其实是我们对党员干部的殷殷爱护之心。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对市纪委的工作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索。当时市纪委纪检监察实行机构派驻,把市直部分机关分成几个口,将其部分党务干部编制收编;然后,由市纪委分别派出工作组,履行纪检监察职能,实现变分散为集中,监督力量由弱变强的局面。
深圳市纪委试行派驻机构的做法一传出,中央纪委很快派人来深调研,并向全国推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同志来了,当着市纪委、监察局同志们的面,说深圳市纪委是“中央纪委驻深办事处”。
大家听到这个评价,都非常鼓舞。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许多经济大案都与深圳有牵连。每年,市纪委要配合中纪委查处上千宗案件,我们的工作作风和效率也得到了中纪委的肯定和好评。
2000年,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之后,我上任深圳市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当时群众反映社会治安严峻,公安机关反映警力编制有限,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向科技要警力,向改革要警力,向管理要警力”的工作思路。
后来,市财政给公安局拨了专款,更换、提升了整套设备。同时利用民力,借助街道办事处,启用当地的骨干,特别是启用离退休的老人,带上红袖章,日夜轮班巡逻,外地人陌生人出入情况这些老人会一目了然。经过全面发动和部署,深圳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危房户高喊“共产党万岁”
2001年3月21日,我接到一项新的任命:省委决定,由我担任汕头市委书记。23日早上,在正式接到新任命不到40小时内,我在市委大院乘车启程前往汕头任职。由于时间太仓促,许多机关干部都来不及送别,他们写了许多依依惜别的纸条子,送到我手中。
在车上,我读着这些饱含着手足情谊的纸条,心怀感触,为自己对深圳的感恩之心,也为同事们的深情厚谊,不禁流下男儿泪。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汕头工作期间,深圳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们,从市到区,从机关到基层、企业,都没有忘记我,经常到汕头看望我,关心我的工作,当时我粗略算了算,起码有数百人次。他们的情谊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对深圳这座城市产生了深深的归宿感。
对当时已55岁的我来说,到汕头工作是我人生一次重大的转折,也是我为家乡潮汕平原贡献力量的一次宝贵机会。初到汕头就碰到暴雨季节,我到老城区视察危房情况,面前的情景让我震惊。我从危楼里走出来时,头低垂着,走得很慢,感觉像在爬很陡很陡的坡,这时,一个住在此处的开三轮车车夫顶着风雨驶过,竟停在我们面前大声吼:“你们不要搞形式主义,年年看,年年一个样!
”说罢扭头就走。 我很难受,转身对随行的秘书长、区委书记说,你们听到了吧,这是百姓的呼声。我们要把百姓的呼声当成我们的行动,做好我们的工作。如果明天新闻要报道领导看危房,老百姓这三句话,一定要一字不漏都登出来。
经调查,当时汕头市危房面积共25.1万平方米,危房户5620户。每逢台风季节,旧城区常发生危房倒塌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但财政有困难,旧城改造难以推动。汕头市委市政府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决定收购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滞销房子,重新间隔使大房变小,再通过公开抽签的方法,让危房户们住进安全舒适的房子中。
2001年7月1日,在市人民广场以公开抽签的方式,将681套房子分配给危房户的时候,现场有的分房户激动地喊起了“共产党万岁”。这一天,正好是建党80周年纪念日。
自那以后,每隔半年,汕头市委市政府都要挤出一批公租房,每批约500套,以抽签方式分配给危房户。待3年后我离任汕头市委书记时,已有3000多户危房户受益。
始终牵挂百姓喝水难
在汕头,我难以忘怀的还有两件事。一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指挥下,汕头下决心彻底整治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的严重问题,“重建信用,重塑形象” 。汕头沉重的信用车轮,终于拔出了泥潭,开始走出了正轨。国际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与庄世平、谢国民等潮汕籍海外知名人士对汕头“重建信用、重塑形象”的做法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抓住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在汕头特区成立20周年纪念庆典上,李嘉诚先生真心实意地说:“看到今天的汕头,我又恢复了信心。
”台湾一家经济机构在评估汕头投资环境时候, 2001年评价是“不拟推荐”,2003年9月,相同的白皮书中,汕头被列为“值得推荐” 。不久,国家开发银行也给汕头信用评级为AA级。
另一件让我牵挂的,是潮阳15个镇街道110个村居委会80万居民,因水源性、水质性缺水,造成没水喝的窘况。为此,我曾四处奔走,到省争取资金,发动全市慈善捐款,希望解决问题。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汕头的水改工程。
李长春、卢瑞华、黄丽满、欧广源等省领导亲赴视察。省里先后两次共拨款1.22亿元用于水改工程。潮阳先后邀请有关专家对练江、榕江、韩江等水源点进行综合论证,提出了“引韩江水入潮阳”新思路。2002年底,引韩供水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国家计委批准立项,进入了初步设计阶段包括地基勘探、测设、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004年10月下旬潮阳引韩工程破土动工的时候,我已经调到省里工作。听到喜讯,我心里充满了喜悦,似乎看到潮汕大地上山河发出亮色,显示出遍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