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作品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作品中的“潇湘八景”
同时,近年来蜂巢关注了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艺术家个案,以回顾展的方式,深挖他们内在的思维方式和艺术造诣,确立他们回归到应有的艺术地位。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基本上是从“85新潮”开始贯穿至今,大多数呈现了他们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此外,旨在关注、研究、讨论年轻艺术家工作状态与成果的扶持项目,“蜂巢•生成”至今已推出二十三回展览。2017年的“蜂巢•生成”将聚焦海外留学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系列个展,预计将推出七回展。
2017年初,蜂巢将设立深圳分空间。蜂巢北京空间展览开幕后,深圳空间新展也开幕在即。2017年度深圳空间将有八档展览推出,将于3月19日以“灵晕与气韵”为主题,推出开幕群展。
一、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
3月4日,“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作为蜂巢2017年首展推出。此次展览梁铨携其最新近作以“潇湘八景”作为创作主题,勾连传统美学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脉络,呈现传统视觉典范对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并探讨由此带来的与众不同的艺术路径以及拓展将来创作的可能性。展览由夏季风担纲策划,持续至4月7日。
此次展览为了将空间与梁铨的作品很好的结合,特意将百余棵竹子放置在展览,根据园林特有的程式进行设计。梁铨在谈到此次展览时说,在最初,希望展厅布置越简单越好,不过现在的效果他觉得可以给观众一个更好的观赏体验。梁铨在谈到自己较早的留学经历时说,在看到外国的作品和接受外国的教育后希望做到中国和外国的平衡,同时在这个平衡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东西。希望自己的作品更干净,更有趣味,并且这个趣味是和古人有关的。
梁铨艺术风格糅合了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双重特征,创作语言是西方抽象主义的形式,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却是东方艺术的美学底蕴。梁铨在汲取西方现当代艺术经验的同时,通过语言和形式的途径,回归到自身深谙熟知的中国艺术传统,构建了一个既与中国本土艺术有别又和西方艺术保持着差异性的美学框架。
“潇湘”初始语义来自于文学上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有关文学创作中,但“潇”与“湘”二字作为一个词汇约在魏晋时代才结合。在绘画方面,“潇湘图”随着“潇湘”语词的定型出现了相关的图式,有据可考的题名与潇湘相关的山水画创作,直到唐代才出现和兴起。这个时期的“潇湘”意象,大多源于潇湘神话“舜帝二妃”传说、屈原辞赋以及左迁流寓文学,加之与寄情桃花源、追求身心清净逍遥的思想合流,从而罩染上离愁别绪、和美自得的“渔隐”情景色彩。
梁铨有关潇湘八景的表现目的,在于将湿润的空气以及明灭的光线变化固定在画面上,与指涉地域无关,而是与气候季节有关,与特定的时间有关,最重要的是与艺术家的心境态度有关。
这是一个建构于历代文人心中永恒的文化意象,却又是一片可以四处移动的风景。潇湘八景的这种“在地化”与“抽象化”的特征,恰当地回应了梁铨的抽象创作形式,彼此之间达成了心领神会的图式契合。在梁铨的潇湘八景系列作品中,那些无法亲临的古老风景,经过艺术家个人化的理解与转化,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经验,而是超越其上,具有了一种更普遍意义的内心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