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通钢陈国君之死一场失败的国企改制

2018-0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这起悲剧性的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老牌国企改制过程与引进民企资本过程中产生的激烈冲突与不适.据一位熟悉陈国君的人士说,现年40岁左右他是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的心腹,俩人相识多年,是发小,而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吉林省工商局查的工商资料显示,陈国君现年40岁,家住河北遵化市遵化镇2987号,而建龙集团控制者张志祥,也是遵化市遵化镇人士,住所地址是1211号,两人相距颇近."从一定意义上说,陈国君是张志祥坚定的追随者和政策的执行者,实际上,他没有多大的权利,只是一个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这起悲剧性的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老牌国企改制过程与引进民企资本过程中产生的激烈冲突与不适。

据一位熟悉陈国君的人士说,现年40岁左右他是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的心腹,俩人相识多年,是发小,而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吉林省工商局查的工商资料显示,陈国君现年40岁,家住河北遵化市遵化镇2987号,而建龙集团控制者张志祥,也是遵化市遵化镇人士,住所地址是1211号,两人相距颇近。

“从一定意义上说,陈国君是张志祥坚定的追随者和政策的执行者,实际上,他没有多大的权利,只是一个传声筒。”上述人士对记者说,他透露,张志祥极其信任同乡陈国君,每次来吉林总是要与陈密谈很久,一位通钢的前任管理层如此评价陈国君,“业务能力一般,但性格倔强,对建龙忠心耿耿。”

而在建龙入主之后,陈国君把诸多的建龙系的人安排在了通钢的各个重要部门,原先的管理层被清洗出局,导致人心涣散,而此也是后来矛盾进一步激化的一个因素。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建龙与通钢两个在体制上与习性上截然不同的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极力撮合下走到一起,也注定了他们而今黯然双输的命运。

时光追溯到2005年12月30日,这一天建龙集团宣布正式收购原通钢集团部分股权,由此组建了吉林省省属最大企业新通钢集团,注册资本38.81亿元。在新组建的通钢集团中,吉林省国资委持有46.64%的股权,华中小企业融资产经营公司持有14.6%的股权,建龙持有36.19%的股权,通钢集团管理层持有 2.57%的股权,实现了国有、民营、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多元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

“实际上,在引进建龙之前,首钢、鞍钢也对通钢表示出浓厚兴趣,而且,同是国企背景的这两个企业也比建龙更适合重组通钢,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两家钢铁公司提出的方案都被当时的省国资委拒绝了,国资委更看好民企出身的建龙。”一位已经离职的通钢管理层人士对记者回忆说。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建龙实际控制者张志祥在业内人脉极深,与地方政府领导相熟,在出手通钢之前,他已经先后控股了新抚钢、明城钢铁等东北多处老钢铁厂。

不过,这桩在吉林省国资委亲自牵手之下的姻缘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重重危机。

一位已经离职的通钢管理层人士告诉记者,在成立之初的双方的评估环节就存在问题,有贱卖的嫌疑。“通化钢铁是按照帐面资产评估的,这样就会造成通钢资产被‘低估’,而且评估的公司也在北京,是建龙找的,个中关系耐人寻味。”

据记者了解,负责此次评估的是北京六合正旭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在记者获得的2005年9月30日的“通化钢铁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显示,通钢总资产为38亿,负债为10个亿左右,而其中生产设备仅价值900万,而无形资产与土地使用权价值均为0。

“几个高炉加起来也不止900万,实际上这种按照帐面上的评估是不科学的,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比如有几个高炉就在评估中,在考虑折旧的情况下被估值为了0,而且这些高炉我们几乎每年都会大修和更换大批零件,尽管使用年代久远,但由于维护和更新,依然让它保持了7、8成新的样子,而在评估中,它却没有任何价值,这实在让人想不通。”上述离职人员告诉记者。

而在通钢贱卖悬疑尚未水落石出之时,有知情者表示,建龙当初承诺的资金也从未到位。

根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得的“通钢集团公司整体重组方案”显示,国资委将以资产形式入股,金额为18。1亿;华融公司出资为5。67亿;而建龙集团将出资14。04亿元;管理层出资1亿,但据知情者介绍,其中建龙集团的资金在2005年入主之后,一直没有到位。

一位曾参与审计工作的通钢人士对记者透露,建龙集团在进入之后,仅拿出了一笔6亿多的资金,而且这笔资金还是在入住之后分给建龙集团的利润。

对此,记者分别赶到位于通化市的通钢股份公司和长春市的通钢集团进行采访,均被拒绝,一位集团办公室的人员对记者明确表示,“这个时候不可能接受记者采访,对所有的问题都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