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王中林:心得体会
我来自湖北仙桃市(仙桃是鱼米之乡,文化之乡,中国体操之乡),非常荣幸有机会到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参加中央文明办地方文明网站建设管理工作第二期的培训。这次培训班规格很高,课程设置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际案例的讲解。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很大,特别是中宣部舆情局网络舆情处副处长张鸫的报告对我启发很大。就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我有如下体会:
一、认识更加深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快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我来这次培训班之前不久,仙桃市发生一起大规范的群体性事件,正是由于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用新媒体造谣传谣,触发了事件的发生,造成社会不安,人心不稳,教训很深刻,让我不禁思考面对新媒体时代该如何重新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客观规律,该怎样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
幸运的事,此次培训让我收获很多,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对待网络声音,要坚持客观理性地看待。
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基层的吐槽,是改进工作的诤言;来自基层的抱怨,是改进工作的指引;来自基层的诉求,是改进工作的方向;来自新闻媒体的监督,是保持规范的助力。这些舆情宜疏不宜堵,应当以虚怀若谷的态度,依法依规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努力变质疑声为称赞声。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眼球经济”也会催生歪曲事实的负面信息,加上少数公众或媒体的误解、误读、误信,危害不容小觑。对此,既不能不理不睬、听之任之,也不能草率回应、贸然处置,要在充分调查、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稳妥的应对方案。
具体而言,就是要尊重民意、还原事实,树立政府公信力;释疑解惑、真诚互动,构建网络亲和力;正确发声、积极引导,提高辟谣说服力。
二、思路更加清晰
应对网络舆情,关键是把握监测、防范、控制、引导等关键环节,找对方法,冷静处置。
完善舆情监测。依托技术引领和支撑,舆情管理部门既要“架天线”,熟悉时事政治的热点,把握行业经营的特点,锁定舆情多发的焦点,又要“接地气”,关注网民的主流声音和负面情绪,以互联网思维做好信息收集和数据整理。
加强分析研判。深入排查梳理过往信访、舆情事件,定期研究重大舆情、重点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聚焦干部管理、作风建设、项目建设、劳动用工、规范经营、物资采购、文明执法等重点领域的举报投诉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查和处理意见。定期通报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舆情动态,讲清楚风险和危害、教训和经验、对策和措施,帮助群众举一反三、筑牢防线。
推动信息公开。以满足群众合法、合情、合理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迅速调查真相,高效发布信息,以权威声音引导舆论,凝聚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顺应“互联网 媒体”带来的传播格局变化,通过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探索微信、微博等政务新媒体,增强媒群互动互信,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升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强化源头治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出事、谁处置”的原则,把涉事单位和责任部门作为第一责任主体,明晰权责边界,增强底线思维,确保落实国家局要求。把舆情管理工作放到全局来考量,纳入目标考核“一票否决”项,以严的标准、硬的杠杠、实的要求,倒逼各单位珍惜声誉形象、维护舆论净土。
三、路径更加明确
网络舆情管理,必须着眼标准化运行、程序化管控、规范化处置,构建长效管控机制,推动危机解决和标本兼治。
必须健全汇报沟通机制。舆情处置的黄金时间是24小时之内。发现网络舆情,首要的是做好调查核实与汇报沟通。对重大舆情事件,要快速评估影响,第一时间按程序报告上级部门,便于各级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给予指导帮助。
必须健全调查反馈机制。谣言止于真相。及时公布事件调查结果,有助于化危为机。然而,真相调查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迟滞。为此,既要控制热度、把握方向,也要控制进度、把握节奏,为开展调查创造时机、争取主动。调查形成的结论应客观公正,做到不偏不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避免再度引发争议、酿造二次舆情。
必须健全联防联动机制。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全员联动。各级职能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共同想招、协同解难,形成网络舆情应对的整体合力。要培养员工关注舆论、发现舆情的思维和能力,坚持从市场调研、督察投诉、信访稳定、法律风险防控等日常工作中发现苗头、预警预判,推动网络舆情管理关口前移、整体防治。
必须健全分类处置机制。网络舆情多发频发,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分类有效处置。要根据发布载体、传播速度、网评数量、舆论反响等指标,将舆情信息分为不同等级,制定标准清晰、流程规范、授权到位的差异化处置方案。对于重特大网络舆情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快速响应的应对措施,形成兼具真实性和策略性的口径,确保网络舆情得到高效处置。(湖北仙桃 王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