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善人之道 《论语解构》:善人之道
白话试译:子张问老师孔子使人向善的方法。孔子说:“守住本心,顺其自然,不刻意、不沿袭别人的脚步,也不要给“善”设置目标、不要执着于这个目标,不要为’向善’而行善。”
解构:孔子与子张这一问对,其实向我们揭示了儒家心性之学的精髓。善,这里做动词解,善人就是使人善。使人善,有一种刻意在里面,有一种用外力促使、推动别人向善的意味。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之人,就像自然界的流水一样,流水的善性是怎样的呢?它顺其而然的流淌,流过花、流过草、流过树木,自然而然的滋润着它们,这才是上善。
它强调的是“顺其自然”而为的善,而不是刻意的善。它不是刻意的使别人善,而是返观内照,激发自己内心之善。善,是一种正能量,能量具足,则形成的能量场,自然也会辐射、影响到别人。
或许,正是因为孔子觉察到了子张问题背后所隐含着这种“刻意”,所以,他并没有正面回答如何使别人善的方法,而是告诉子张要反观内照,从自己做起,如何做呢?孔子说了两点:
第一:不践迹。迹,是痕迹,是别人的足迹、脚印。不践迹,就是不要刻意的踏着别人的脚印前行,也即不要刻意的沿袭、模仿别人。别人行善,你也跟着行善,别人做好事,你也跟着做,别人不做,你也不做,这就是刻意模仿,就是贱迹。
不践迹,就是要跟着自己的妙明真心走,如何才是妙明真心?用“善”念这一蕴含着光明能量的火石,点亮自己这颗无明妄心,转识成智,就可识得妙明真心,要用这盏妙明真心之“心灯”为前行指路。心灯一亮,方能辐射、照亮别人。照亮别人,于己而言,就是行善。照亮别人,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顺其自然而为。
第二:亦不入于室。室,比喻心灯点亮前后,心以及包围着它的整个空间,这个空间本身是空、不空的虚空,是道的本体抑或是心的本体,它本身并无黑暗、光明之分,用老子的话来讲它是浑沌的,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的,是似明非明、似暗非暗的,是幽冥深邃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谓黑暗、光明,皆因自己这盏“心灯”是否点亮而有分别。不入于室,就是不要执着于自己这颗心以及包围自己这颗心的虚空本体是光明还是黑暗的,因为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是难以用光明、黑暗这样相对的言辞来理解和分别的。
心一执着分别,就生烦恼;烦恼一生,智慧就灭;智慧一灭,则心灯亦灭。心灯灭,就陷入无明,就易盲目、盲从;盲目、盲从别人,就是践迹。(谭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