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诗集 袁枚庚午、辛未、壬申诗集手稿现身
【核心提示】去年夏天我竟又得到了前所未闻的袁枚庚午、辛未、壬申诗集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我当年得到袁枚日记后曾感叹:人海茫茫,此日记独为我所得,非因缘而何耶?今再得袁枚手稿,则深感所谓“因缘”,实际上是我长期研究袁枚所得的回报。
由我主编的413万字的《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出版已有20年,颇受读者青睐,并曾荣获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但遗憾的是,当时未及搜集袁枚的佚诗、佚文,使“全集”有缺,难说圆满。
近年来,我虽注意搜集袁枚的佚诗、佚文,但都属于单篇,零敲碎打,不成气候。袁枚的两份手稿一直难以寻觅:一是《州县心书》;二是“日记”,或曰“随园纪游册”,此稿晚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曾提及。
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汉学家施瑞德为寻找袁枚佚作,曾专门来苏州向我打听,可惜我爱莫能助。直到2008年,我结识了袁枚八世孙女袁建中女士,并进而结识了袁枚八世孙、远在加拿大定居的袁建扬先生,这才得到了以为已经失传的袁枚日记。此日记经我点校整理,在《古典文学知识》上连载刊出,填补了袁枚著作的一大空缺。
未料好事成双,去年夏天我竟又得到了前所未闻的袁枚庚午、辛未、壬申诗集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我当年得到袁枚日记后曾感叹:人海茫茫,此日记独为我所得,非因缘而何耶?今再得袁枚手稿,则深感所谓“因缘”,实际上是我长期研究袁枚所得的回报。
因为我对袁枚进行了较全面的开发,故学界朋友有“袁枚功臣”之戏言。有了大量的付出,才有了《扬子晚报》就袁枚问题对我的采访,进而有了与袁枚八世孙与孙女的结识,袁氏兄妹为我对其先祖的执著研究所感动,这才有了他们的主动奉献,使袁枚日记问世、手稿现身。
此手稿无封面,首页就是乾隆庚午、辛未卷诗。天头第1至3页有署名后学周听钧的简短批语,介绍手稿的来历:
此本为简斋太史底稿。予以清蚨五百购之西泠书肆,落箧累年。癸卯夏五,汪玉年过我,偶见是集,归述于袁薇生。薇生急求反故物,嘱玉年为之地道。予因念前之得是集,安知非太史呵护之灵使予购之?以为楚弓楚得之缘,因慨然付之。第薇生以先人手泽零落他处,得予使赵璧复还,亦与有功焉。薇生宜欣喜图报。想简斋太史亦当颔首于天上也。
后学周听钧志。
简斋,为袁枚之号。太史,指袁枚曾为庶吉士。癸卯,可能指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夏五,指夏至后的三伏。癸卯前数年,周听钧在袁枚家乡杭州西泠书肆,以五百铜钱购得袁枚诗集底稿,成为袁枚手稿的持有者。
癸卯年周的友人汪玉年过访,得见袁枚手稿,回金陵后即告知袁氏家族的袁薇生。薇生名铣,一名师鏊,字伯章,号薇生,系袁枚嫡孙袁祜之子,但过继给袁祜嫡兄袁禧。(见《慈溪竹江袁氏宗谱》)袁枚孙袁祖志《随园琐记》多次提及薇生,直称其为侄(实为堂侄),并称“禧子师鏊,官江苏典史,工诗古文词”。薇生听说先祖袁枚的手稿零落在外,自然盼望完璧归赵,而周听钧乃通情达理之人,亦慨然付之。
就这样,手稿回归袁氏家族。据袁枚七世孙袁慰祖手书,若干年后,手稿已传至袁枚六世孙、慰祖之父袁荃士手上。荃士生前将手稿赠与女婿蒋洵(荃士三女袁嘉衍夫君)珍赏。1993年11月14日,慰祖去三姐嘉衍家,蒋洵又把手稿交给慰祖收藏,并称,经鉴定确系随园真迹。最终,慰祖把手稿传给其子、袁枚八世孙袁建扬珍藏。2012年夏,建扬从加拿大回苏州探望建中,带来辛苦翻拍的袁枚手稿照片赠我,使我得以一睹手稿的真迹,确是熟悉的袁枚手迹,这是袁枚现存数量最多的诗歌手稿。
手稿略有残缺,现存完整的诗页81页,每页13行。手稿分为两卷:前卷为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十六年辛未之作,存诗约50题89首;后卷为乾隆十七年壬申之作,存诗约84题130余首,其中还杂有乾隆十八年癸酉2题、4首。全书共有诗约130余题、240余首,基本按时间顺序排列,也有少量系前后颠倒。大部分作品有圈点,当是某收藏者所为。手稿系乾隆十四年己巳袁枚辞官隐居江宁随园后的庚午至壬申年赴陕任职前、往返陕西途中及回到随园这三年的作品。对比刻本《小仓山房诗集》(以下简称《诗集》),知是《诗集》卷七、卷八部分作品的初稿。但值得注意的是,手稿前卷有集外诗(包括与《诗集》同题而内容迥异者)约57首,后卷有集外诗约36首,共约93首,这使袁枚存世之诗陡增近百首之多,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袁枚生活与创作的了解与认识。
袁枚于乾隆十四年隐居随园,《诗集》卷七所收庚午、辛未诗,就是写其隐居生活,包括友朋交往、出门闲游、吟咏风景、题诗题画,以及怀古、抒怀言志等。手稿前卷的集外诗亦然。写友朋交往者,如《庄大尹念农僦居苏州,双塔寺赏秋置酒,歌者李宁一、沈玉山次第呈艺,以扇索诗》、《泊舟平望,偕齐次峰宗伯、周兰坡学士、杭堇浦编修、程轶青秀才,访玉川居士垂柳轩叠韵》等,对袁枚隐居后交往之广泛,有了更全面的反映。写题画题诗者,如《题〈梦仙图〉》、《题〈张忆娘簪花图〉》、《题许竹素诗后》等。怀古诗如《长门辞》、《蟂虮》等。景物诗如《咏雪十首》、《春雨》等。袁枚的隐居生活更显多姿多彩。
乾隆十七年壬申,袁枚启程赴陕任职,《诗集》卷八所收计程诗或游历诗,就是记述途中所见山川古迹,得江山之助,诗风壮阔,意蕴深刻。所记内容本已甚丰,涉及黄河、峄山、唐昭宗和陵、灞上、华山、武后乾陵、马嵬驿、虎牢关、长安等,但手稿后卷则还有集外诗《北魏孝静帝移宫处》、《博浪城》、《白马驿》、《过邺吊高神武》、《吊高敖曹》、《铜驼街》、《澶渊》等古迹风物诗,使袁枚的行程阅历更显丰满。
对比《诗集》,手稿只有部分作品是定稿,与《诗集》完全相同;大部分则是《诗集》的初稿,因为后来刊刻时,题目、内容皆有改动,有的甚至面目全非。袁枚《续诗品·勇改》云:“人功不竭,天巧不传。知一重非,进一重境。”《遣兴》亦云:“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创作重视修改,手稿可为铁证。
先看改题。手稿《除夕过苏庄抚军留宿署中》,《诗集》卷七改为《除夕宿苏州庄抚军署中作》;手稿《赠广文先生虞东皋》属集外诗,涂抹后改为《赠虞广文》;手稿《朱郎曲为召明府作》,《诗集》卷七改为《朱长官歌》……诸如此类,总的看是标题由繁改简。
再看改诗。手稿《挽赵学斋先生》,《诗集》卷七不仅改题为《挽副宪赵学斋先生》,题下小注也由“公讳大鲸,官副都御史。予就聘嵇相国家,公所荐也”,改为“名大鲸,杭州人”,诗句“芙蓉城阙云遮冷,兜率天花月照红”,亦改为“乌台人去黄封在,紫府仙归绛帐空”。
手稿《阻风五日》“雪似北军毒矢射”,《诗集》卷七改为“雪似蛮溪鸢鸟堕”;手稿“柔橹拗风虚揖让,板床支骨难绸缪”,《诗集》改为“人裹棉絮走荆棘,天将玉戏留孤舟”。
此类尚属于小改。而如《游青山庄吊张方伯》,初稿乃七律:“万花开处一人看,十二红桥势郁盘。烟柳运终风忽起,笙歌声断水云寒。悠悠行乐浮生短,草草亡家瞑目难。欲吊山阳老耆旧,夕阳无语泪阑干。”但《诗集》卷七《青山庄》却删成一首七绝:“笙歌声断水云寒,草草亡家瞑目难。我与主人曾有旧,青山不忍楼上看。”尾联亦大异。手稿被《诗集》删改处不胜枚举,多能“进一重境”也。
综上简述,手稿中不仅有大量袁枚的集外诗,而且很多异文可见袁枚改诗的实践,反映了诗人的良苦用心,价值甚高。近期,我正在编纂、整理《袁枚全集新编》,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精确的袁枚全集版本,而手稿的现身可谓雪中送炭,恰逢其时,甚可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