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夫妇 中西合璧的夫妻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

2017-09-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宪益出生在天津富裕之家.1936年,21岁的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在那里,他结识了漂亮的英国女孩格莱迪丝(也就是后来的妻子戴乃迭).戴乃迭的父亲是一位英国传教士.戴乃迭出生在北京并在中国度过了6年美好的童年.在与杨宪益的接触中,戴乃迭发现这个眼睛细细.举止斯文的中国朋友不仅是个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戴乃迭深深爱上了他,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1940年,杨宪益毕业了.他要娶一个外国女人的消息传到国内,杨母病倒了,亲戚们一片反对声.同时,戴乃迭的母亲也坚决反

杨宪益出生在天津富裕之家。1936年,21岁的杨宪益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在那里,他结识了漂亮的英国女孩格莱迪丝(也就是后来的妻子戴乃迭)。戴乃迭的父亲是一位英国传教士。戴乃迭出生在北京并在中国度过了6年美好的童年。

在与杨宪益的接触中,戴乃迭发现这个眼睛细细、举止斯文的中国朋友不仅是个有趣的同伴,而且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戴乃迭深深爱上了他,干脆改学中文,成为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

1940年,杨宪益毕业了。他要娶一个外国女人的消息传到国内,杨母病倒了,亲戚们一片反对声。同时,戴乃迭的母亲也坚决反对女儿的决定。

然而,杨宪益还是同年仅21岁的戴乃迭一同踏上了返回中国的航程。1941年2月16日,他们在重庆举行了婚礼。

中西合璧

20世纪40年代,原本富有的杨家在战争中从天津漂泊到重庆,财产所剩无几。戴乃迭和杨宪益要到学校教书才能维持生计。不仅如此,戴乃迭的外国身份还常常遭受无端的猜疑。一次,她工作的单位怀疑她是共产国际的代表,就解聘了她。

直到1943年,他们到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生活才有所转变。梁实秋想开辟一个新领域——将中国经典著作翻译成英文。在工作中,杨宪益发现,有了妻子的帮助,似乎无所不能。3年里,他们译完了《资治通鉴》从战国到西汉约36卷。杨戴二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起步。

1953年,杨宪益夫妇被调到外文出版社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工作。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在这里,夫妇俩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作品。《红楼梦》便是这个时期的译作,而且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另外仅有的一个全译本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杨宪益夫妇的“中西合璧”终于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西方人所知、所懂。

灾难重重

戴乃迭从不过问政治,但“文革”开始后,她的外国人身份使她和杨宪益再次成为被攻击的目标。1968年4月的一个晚上,杨宪益被捕了,不到半个小时,戴乃迭也被带走了。他们被关押在同一所监狱,却无法相见。

1972年,度过4年监狱生活的杨宪益夫妇被相继释放回家。不久,他们恢复了翻译工作,杨宪益开始担任《中国文学》杂志的执行副主编。而此时,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家庭。杨宪益夫妇有三个孩子,“文革”开始后,大学毕业的长子分配到湖北一家工厂,两个女儿分别下放到农村。“文革”一结束,杨宪益夫妇就把子女们陆续接回北京。没想到,在他们坐牢期间,儿子因经受不住周围的压力而患了精神分裂症。后来,杨宪益夫妇将其送到英国,最终他自焚而亡。

儿子的去世,使戴乃迭遭受了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但她从不后悔嫁给杨宪益。夫妻俩每日形影不离。他们看淡一切身外之物,把收藏的明清字画全部无偿捐献给故宫等处,几十年间出版的百十种著作也大多送了人。

夫妻情深

“文革”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对中国形势非常关注,杨宪益建议出版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丛书——“熊猫丛书”,专门介绍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该丛书出版了近百本,既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也有《边城》《芙蓉镇》等“五四”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这些薄薄的小册子,价格便宜、容易翻阅,在当时的西方社会非常畅销。

1989年,戴乃迭病重。此后10年,杨宪益一直守在她身边细心照料。但1999年11月18日,戴乃迭还是离开了人世。戴乃迭去世后,杨宪益写下一首缅怀诗,挂在客厅里,朝夕相对: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中国老年报》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