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明是谁 林小明:山就在那里 招惹谁了?

2017-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传说,上个世纪20年代,有人问英国著名登山家约翰·马洛里:你为什么登山?后者答曰:因为山就在那里.由于没有考究这段貌似电影对白,如今看来有点

传说,上个世纪20年代,有人问英国著名登山家约翰·马洛里:你为什么登山?后者答曰:因为山就在那里。

由于没有考究这段貌似电影对白,如今看来有点无厘头的问答出自怎样的语境,因此也就不清楚登山家当时是无奈,揶揄,还是出自见心见性的洒脱。

言而总之,这句话随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蔓延开来,甚至开始臭了大街。同时,也成了后来有些登山者的借口,尤其那些叶公好龙者。也不知道当他们这样回答时,到底是真诚,虚伪,还是拾人牙慧的故作洒脱。

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是想抹杀登山者的热情,也不想打击人们以此方式锻炼身体的念头。主要原因在于,接二连三甚至连四因冒失引发的登山事故,在消费大量公共资源之后,已经让人因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叹而出离愤怒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生命因登山而遭遇危险之际,无论付出怎样昂贵的代价,以人为本的搭救都是必须的。可是,需要明白的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登山,更不是请客吃

饭。没有科学严密的组织计划和物质保障,兴之所至的登山,说句不客气的话,那就是在拿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血淋淋的教训从前有过,现在也还没有绝迹。据报道,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北京有39人攀登房山周口店猫耳山时,因迷失方向被困。公安、消防出动300余警力,并动用两架直升机搜救了12个小时。就在那一天,黄山市为去年12月在黄山搜救迷路复旦学子时不幸坠崖牺牲的民警张宁海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就像"破窗效应"一样,在猫耳山救援之后,北京一支17人的登山队,在从门头沟西龙门涧穿越东龙门涧时走失。警方不得不出动百余人进行搜救,并再次动用直升机参与救援,最终于昨日下午将走失者救出。

有个笑话说:一农夫挑着秽物进城,一秀才蘸了点尝了尝问,你这是豆瓣吗?农夫懒得理他。秀才很不高兴地暗道:你不理我,我也不告诉你豆瓣都臭了。倘若所有答案,都需要亲身冒险来寻找,那将付出巨大的,甚至生

命的成本。想登山探险就去登山探险,不正像笑话中的秀才那样自以为是吗?当登山遭遇危险时,可能就不是"情满于山",而是悲从中来了吧。

就像北大山鹰社社长王正所说:"探险可以,但绝对不能是冒险。"冒险的结局,最终可能是害人害己,不仅消耗社会大量人力物力,甚至可能让自己成为希腊神话中阿特拉斯式的人:跪着却背负着整个世界。当然,他们的"整个世界"应该是追悔和痛苦,复旦获救学子可能对此最有发言权。

有人说,自发性探险旅游活动增多,引发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折射出了安全监管的欠缺。这话没错,但说了跟没说一样。哲学上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导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倘若人心中没有绷紧安全的弦,没有对探险登山具有应有的敬畏,老是"打无准备之仗",那么类似事故还将重演,而所谓的监管措施,最终也只能沦为停在纸上或被刷在墙上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