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烈宏中国电子 刘烈宏: 中国电子资产证券化率目标是8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刘烈宏: 中国电子资产证券化率目标是8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明两年要以改革促发展,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要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增强核心竞争力。
国企改革重点如何推进,产业布局如何,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后续如何转型升级,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刘烈宏。
资产证券化率达到80%
《21世纪》:国企改革文件已经下发,你认为国企改革的关键点在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后续会怎么改?
刘烈宏:国企会根据自己所处行业和集团特点来实践国企改革文件内容。我们未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良好的混合所有制的局面。我们所处的电子信息行业,新办企业一般都是多元主体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不会是百分百国有持股。
二是,推进员工持股,特别是生产经营骨干来持股,成为企业集团股份持有者。我们在根据不同企业、不同专业情况,在逐步推进。
三是,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率。中国电子证券化率在不断上升,未来要达到80%资产化率这个目标。
国企改革中,我们注重市场化管理,同时加强对所属企业的监管,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有效风险防控,如加强党风廉政和制度约束。
《21世纪》:改革推进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点?
刘烈宏:比如员工持股过程中,员工希望以相对低的价格买入,但作为国有企业,有一套关于员工入股的规定,所以得把这些规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比如定向增发,需要资产注入时,对于员工和市场投资者,以公允的价格让他们来参与其中。这里面有难点,价格只是一方面,另外员工持股也是中长期激励机制安排的一部分,也需要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短期和中长期平衡等有信心。
《21世纪》:因为担心国资流失,国企改革在一些企业似乎遇到一些困境?
刘烈宏:国企一方面要增强活力,通过战略规划,发展混合所有制等。另外,也要加强监管,现在中央和国资委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防范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
比如,员工持股要遵循相应规范;企业资产的转让要经过评估,在相应的产权交易的机构公开挂牌等。此外,企业都有纪检、监察、审计以及法律等风险防控管理的网络。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有这方面的担忧,但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严格经营管理来做好相关工作。
新兴产业也有过剩隐忧
《21世纪》:“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企业层面怎么实践?
刘烈宏:“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推出以后,整个产业界都感觉比较振奋,特别是跟制造业高度相关的新兴制造业等行业,我们都积极地研究制定自己的升级的计划,来适应国家2025制造业升级的大战略。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首先,对有的行业来讲,可能还要做好工业化,有些要做好自动化,有些行业才是要全面提高智能化。中国很多工业离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距离,每个行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稳步转型升级。
另外,要强化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就像李克强总理讲的,中国很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这些装备生产中,尤其是一些高端装备都是通过进口,无论是传统工业,还是在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后续,要关注装备的国产化和现代化,往高端装备方面拓展。
从中国电子的实践来看,我们在积极往智能化方面转型,比如我们制定了机器人发展规划,正在推进机器人的量产,力争做到全国排头兵的位置。去年熊猫电子通过研发制造了中国六轴焊接的机器人,推进了在新型平板显示领域的一些自动化的物流装备,效果还不错,去年实现了销售收入三个多亿。
《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是各地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一领域是否存在过剩现象?
刘烈宏:总体来说,电子信息产业没有传统产业那么严重的过剩问题,但在一些领域也有隐忧。电子信息产业中,如前两年光伏产业,正在发生的LED,还有大家最近担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应该回归行业规律,符合规模经济效应的要求,避免一哄而上,避免产能过度过剩。适度的产业冗余,有利于竞争;但过度竞争,会对产业造成伤害。
《21世纪》: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现在存在什么隐忧?
刘烈宏:一方面,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仍是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中国对此的需求仍会呈现增加态势。按照相关规划,中国平板产业占全世界的比重还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新型平板产业生产基地。从这个角度讲,平板产业总体还有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当前多个投资主体在一定阶段大量投入,尤其当前并没有出现任何新的技术突变,过度投资会导致一段时期内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块需要理性。
《21世纪》:我国新兴产业似乎容易造成过剩,是地方雷同的产业扶持政策造成的,还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刘烈宏:不能简单归结为产业政策或政府。总体来讲,这跟我们产业发展阶段有关,大家认识容易趋同,配置资源的模式、发展产业的政策有可能趋同,容易造成产业叠加。
哪些产业不容易过剩呢?比如大家对这个产业的认识不一致,技术门槛高,资源或要素需求门槛高,对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抗风险等要求高的产业,不容易重复。中国产业趋同的态势,在一定时期是可以理解。
“十三五”再清理150家企业
《21世纪》:你们怎么定义“僵尸企业”的?在出清“僵尸企业”方面有什么经验?
刘烈宏:我们所谓的“僵尸企业”,指的是集团下属的那些盈利能力比较弱、不属于集团发展主业、集团控制力比较差的低效、无效资产,这要加大退出力度。另外,还包括一些面临生存压力、举步维艰的企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清理“僵尸企业”经验比较多。因为集团是由电子信息产业老企业组成的,集团所属企业数量非常多。从“十二五”开始,我们就出台了企业结构调整的五年规划,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清理了低效、无效、非控制力的企业数量达到500家,清理力度很大。“十三五”规划期间,我们还要继续清理150家企业。
具体来看,多措并举,部分企业采取关停的措施,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转让、重组的措施。这确实是个难活苦活,大家都愿意做增量,都不愿意做减法。这块需要集团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尤其是集团的二、三级企业的领导,付出了很多心血,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安置具体的人员。
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依法依规办事。同时,还要带着感情优化、分流、安置职工。总体来看,我们集团结构调整比较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