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事迹

2018-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学大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事迹在明末清初时代,顾炎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非常高,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师".在顾炎武清贫的一生里,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他

文学大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事迹

在明末清初时代,顾炎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非常高,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师”。在顾炎武清贫的一生里,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才能成为博学洽闻的人才,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达到较深造诣。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是很有开创性的,这也是其能成为博学多才型人物的重要原因。在明末清初,顾炎武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辉煌的,这与其经世致用观念息息相关。

顾炎武画像

在顾炎武看来,读书人仅仅空谈理想抱负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懂得学以致用,要把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生活,要能创造实际效益,能够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百姓生计。如果读书人只是满足于一些奇技淫巧的小把戏,那对国家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可见,顾炎武是很务实的一个读书人,所以他才会在诸多领域展开学术研究,能撰写大量有份量的著述,能在其中提出很多有独到的见解,从而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与建议。研读顾炎武的书籍,会发现他的治学态度非常认真、非常严谨,而这也是因为他是带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在读书,所以不会不求甚解,会用心地收集证据,以论证其研究。

在明朝晚期,文坛是盛行空疏之风的,在这种风气下诞生的官僚当然也不会用心为国家百姓办事,因而社会腐败程度非常严重,并最终导致了这一朝代的灭亡。而经世致用的主张一问世,文坛也逐渐发生变化,清代很多优秀学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而促进了清初文化的繁荣发展。

顾炎武是什么朝代的人

我们从小就在学校里面接受教育,而爱国教育自然是不少的。相信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了,也正是由于这一句话,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而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句话的顾炎武,自然也就被我们深深的记住了。

顾炎武雕像

顾炎武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教育家,在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顾炎武生于1613年,家乡是江苏省昆山市。顾炎武一开始并不是叫这一个名字,本名是绛,字忠清。到那时由于极为钦佩文天祥的学生和王炎午自己的为人,于是蒋自己的名字改为了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并且还把自己的署名改为蒋山佣,以表达自己对于王炎午的崇敬之情。

爱好学习的顾炎武,在年少时期十分的努力,特别是经世致用的知识十分的喜爱。再加上天赋甚好,于是在文学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很多学着的追捧,同样也收了很多的学生。顾炎武的著作当中,流传至今,并且受人称颂的文章有很多,例如《与友人书》、白下》等等。

而在政治上,顾炎武的《军制论》、《形势论》也是影响甚广。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如今,这两本著作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很多的政治学者以及企业家对这两部著作都爱不释手,通过学习书中的知识,来是自己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取得胜利。

文学大家顾炎武自督读书的故事

在清代文坛,顾炎武所扮演的是一个“开山鼻祖”式的角色,而且也被后人称为开国儒师,可见其学问是做得非常棒的。而他的学问都来源于他对各类书籍的热爱,来源于他对书籍的用心研读,以及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认真观察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顾炎武的学问,那么“博学洽闻”是很合适的。

顾炎武雕像

经过大量实践与思考后,顾炎武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治学方法,即将治学与经世相互融合,使其相互统一,而不是相互独立。而顾炎武本人也是一直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读书,因此顺利地摘取了多种学科成果,为后世留下了一本又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多个学术领域,比如经学、音韵等,由此可见顾炎武之博学程度。

不过,正是因为顾炎武的博学,所以他对科举是很不满的,其所撰写的文章也非常不符合科举要求,所以他一直都没有取得功名。为此,他便彻底与科举绝缘,而将心思都投注在历代古籍上,并将其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记录都截取出来,同时又参考了其他材料,最终编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书籍,至今都被人们奉为经典。

可见,顾炎武是很会读书的,而且也确实读了很多书。他与当时醉心科举的书呆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只是满口空谈,而顾炎武却十分务实,是很注重知识的实际用处,而不是利用这些知识去炫耀或发牢骚。在明末清初那种浮华不实的时代,顾炎武的思想是非常可贵的,因而他的宗师地位也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