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流浪北京 《流浪北京》——一群人与一座城
用一个词来概括一座城,选择有很多,北京,关乎历史,政治,文化,竞争,机遇……80年代末,一群满怀理想的热血青年奔赴北京,他们没有固定职业,食不饱腹衣不避寒,身居茅屋漏舍,只为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他们被称为“盲流”,这些流浪在北京的理想主义青年之后有了另一个名字——“北漂”。当一群人的行为在某个阶段成为了一个现象,记录或许就变得更有意义,这群人让这座城在这个时代有了另一个含义,北京,关乎梦想。
影片开篇以字幕加画面的方式,介绍了自由作家张慈,自由国画家张大力,自由摄影师高波,自由油画家张夏平,先锋戏剧导演牟森。以板块划分为“为什么来北京”“住在北京”“出国之路”,穿插有牟森《大神布朗》的排练现场,张夏平筹备个人画展,影片最后以《大神布朗》的登台演出为结束。全片基本上是人物采访和日常生活画面的结合,采访中又以各个人物对另一个人的评价交叉互动,使不同人物的谈话,不同板块的设计有机结合。同一时间展现不同空间人物的生活及他们的人生观:讲述各自来到北京的原因,住在北京的生活和对出国的看法,同样对于作画,张大力会考虑到如何赚钱谋生的问题,而张夏平则明确表示自己宁愿去卖B也不会卖画,对于张慈结婚出国,高波认为勇气可嘉,牟森认为很正常,而张夏平则觉得这是在出卖自己的婚姻;拍摄进行了两年,影片最后对这群追梦者的结局作了介绍,有的通过结婚有的通过出国访问在外国定居,有的还留在北京……
作为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流浪北京》可能在制作方面略显粗糙,但是无论技术如何更新换代,时间和思想才是检验一部作品的真正标准。它打破了以往纪录片“解说”称王的模式,使被拍摄者成为了真正的主角,我们在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的生活,“纪录”真的成为了一个足够客观的行为,让画面去诠释真实,让时间去解读深刻。
这个片子的主题是梦想,但并非颂扬梦想,不是所有追梦者都能圆梦,拍摄者一开始并不知道人物各自的结局是怎样,它只是在告诉我们,曾有这么一群人存在,为了梦想甘愿流浪,这是一个现实,至于最后你是坚定了追梦的信念还是妥协,观者自知。记录生活,只为还我们一个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