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答复为何无奈痛苦
海子答复为何无奈痛苦
年轻的现代诗人海子一生创作的文字作品近200万字,他的诗集《初恋》《春天,十个海子》《黑夜的献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为人们熟知和喜爱,作为近年来文坛中难得青年诗人,海子被誉为是敢于不断冲击文学和生命底线的新生力量。但可惜的是,海子25岁时,自杀身亡了,只留给读者和诗迷们一个萧索的身影和一声沉重的叹息。
海子照片
回望海子的一生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海子是优秀而孤独的。15岁时他以一个农家子弟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83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研究室工作,1984年海子的处女作《亚洲铜》顺利发表并获得成功,随后,海子开始了惊人的写作和创作。但是除了诗歌,海子在事业上没有过人的建树,在感情上没有亲密无间的爱人,周围的人不能理解海子的狂热和执着。而海子内心是清晰而明了的,什么是他想追逐的生活,什么是他要的爱情,但面对世人的不解,海子只能将梦想与压抑写进诗歌,用他自己的表示进行讲述和表白,海子答复正是这样一首作品。
作为源于农村的海子,他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是不言而喻的,海子答复中海子将北方的“麦地”赋予人的生命和地位,与它倾诉、交流。诗中太阳、麦地与作者三个孤单的对象走到一起,彼此观望着对方的孤独与痛苦,彼此质问、彼此怜惜,但是到底是什么问题却难以言明,更无法给予答复,“我”茫然无措。有痛苦,却又不能言说痛苦,这种纠结于心的压抑之痛可想而知,海子答复的无奈显示其痛苦的深沉、真挚。
海子母亲抒发什么情感
海子是年轻的现代诗人,生于1964年,原名查海生。海子的一生非常短暂,自杀时年仅25岁,但是生命的短暂并没有阻碍海子的创作,海子一生写下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留下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为现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海子的作品大多借景抒情,比较著名的关于人物的诗歌就是《给母亲》。
海子照片
海子出身农村,家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研究室工作,1984年首次以海子的笔名发表作品《亚洲铜》,并一举成名。但是才华横溢的海子在生活中是孤独的,他的狂热与纯粹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和认同,他在感情上屡受挫折,他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并将自己的抑郁、苦闷全部糅合其中。对于家人和母亲,孩子的内心是复杂而矛盾的,在《给母亲》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海子在1984年曾写过一组诗《给母亲》,在这组诗中海子一反常规的赞颂与描述,反而用意象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质朴、动人的母亲形象,这个母亲可能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但是每个人读来都觉得亲切而熟悉,仿佛那就是我们心中的母亲。海子母亲牢牢的抓住自然的背景,从自然生活中提炼形象与情感,通过几组诗,将母亲比喻成生命的源泉,表达人类母亲对于自然人的意义和情感,最后又通过理想与展望将母亲的形象渲染、升华。
海子母亲是一种对母亲和母爱的全新解读和诠释,是诗人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和想象力表达感情的真挚体现。
海子的诗作秋日黄昏的赏析
海子是年轻的现代诗人,原名查海生,是地道的农家子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海子生于1964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海子以卧轨的方式自杀,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海子在短暂的创作生命中写下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海子《秋日黄昏》就是其中之一。
海子《秋日黄昏》节选
海子的一生光辉而短暂,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海子的诗深邃而又狂热,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却又隐含着对死亡的矛盾心态。海子《秋日黄昏》是海子对秋日的感慨,一稿创作于1987年9月3日,在1987年10月4日海子对这个作品又进行了修改。本来《秋》《秋天》《秋日黄昏》三诗是分别写于八、九月的,但《秋日黄昏》在10月4日进行了小的修改。
黄昏是很多文人墨客最易感慨的时光,尤其是秋日的黄昏,萧索中更见哀凉,黄昏成了一个寄托文人们哀思的沉重载体。海子笔下的“秋日黄昏”同样是痛苦而挣扎的,我们似乎能通过诗文看到作者精神上的痛苦和寂寥。诗中“再不提起过去”似乎是一种沉痛的告别,我们能感到作者似乎被沉痛过去所侵扰,只能通过决绝的告别来摆脱。“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将在死亡中消寂。秋日的黄昏成熟、华美,作者赞它“华美而无上”,黄昏必将带来漫长的黑夜,痛苦的人必将淹没于暗夜之中。
看过海子《秋日黄昏》,作者的这种孤单、寂寞、哀痛的心境跃然纸上。
海子遗书的内容是什么
海子死的时候才25岁,他在傍晚时分卧在轨道上,疾驰而来火车把这个年轻的生命了结了。据说海子是得了精神分裂症,他的神经、听觉都出了问题,所以可能他自杀的行为也是不受他本人控制的。
海子画像
在海子遗书中写到“今晚,我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两个道教巫徒让我突然昏迷,他们使我精神分裂,或自杀。一定要追究这两个人的刑事责任。”而他提到的两个人都与他没有什么恶交,当时海子的思想已经不受他本人控制了,他臆想有人控制了他的思想,他的大脑已不再清醒了。
在海子的第三封遗书里,他说若是他精神分裂,或者是自杀、突然死亡,要去找常远报仇,但是要学好气功。由此可见,海子当时的精神、意识都不似正常时候的状态。从他的话里,反映出他逻辑思维、大脑都不受控制。他说的为他报仇,但是要学好气功,真的是前言不搭后语。
在一次夜里他大声喊着“我活着没有意义了”,醒来后却又仿佛正常了,他还向同事们道歉说做恶梦了。但是后来他又写了一封遗书,他说“我是被害死的,凶手是邪恶奸险的道教败类常远。他把我逼到了神经的边缘,我只有一死。”从这里看出海子当时的状态,可以说是已经神经错乱,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在海子遗书里他多次提到学校里的两个人,说是他们占据了他的思想,错乱了他的神经,要为他的死负责任,但是这一切又不是真的。
从海子遗书来看,他已经不正常了,他的思维、神经发生了错乱。他的死,也许就是他的幻觉造成的。
关于海子的故事
海子,也叫查海生,1964年3月在安徽省查湾村出生,从小生活在乡村,是一位诗人,著有很多代表作。那么海子的故事有哪些呢?
海子诗集
海子还很小的时侯,就很聪明,记忆力更是不一般,他几乎能像毛爷爷那样过目不忘。1968年,年仅4岁的海子,被父亲领着参加了当地的一个背诵比赛,海子一字不差的背完了,在场的人都颇为惊叹,他也因此获得了第一名,并拿到了奖品和奖状,同时,他也在村里出了名。
1969年—1974年,是海子的小学和中学时期,从小天资过人的海子不负众望,在1979年,以当时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这件事在当时成为了一件家喻户晓的事情。
1979年,15岁的海子来到了北大,那时候的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子小小的,年龄也小,就像个小孩子,或许就是他的孩子气,让他跟一些年龄大的人相处得还不错。1982年,海子开始写诗,1983年,他从北大毕业,并被分到了中国政法大学,1984年又被调到中国政法大学。
从1986年开始,海子几乎每年都要去旅行,他远游了很多地区;1987年,他又远游了成都等地方后回了家;1988年,海子又去了一次西藏,当时,他与一位友人曾去看过一位很厉害的女诗人,而且三人聊了很久,尔后海子一个人又来拜访了这位大姐,并大胆提出想留宿,却被拒绝。
1989年,年仅25岁的海子带着一封遗书在铁轨上自杀。这也是海子的最后一个故事,他自杀的原因到现在都有不同的说法,但这个结局始终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这就是海子的故事,这就是海子的一生。
十个海子的出处是什么
十个海子出自于海子的诗歌《春天,十个海子》,这是一首抒情的诗歌,海子用一与十的对比、碰撞,描绘出特有的情绪。
十个海子
十有完美的意思,就像十全十美一样。完美是众人追求的,连海子也不例外,他也想向完美靠近,追求完美的事情。但是生活总是会把你从想象中拖出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像一条鸿沟,永远也无法跨越。生活里处处充满了残缺,好像完整只存在于理想生活里。
海子说春天里,十个海子全部复活。这写出了他内心压抑的痛苦,在世俗里生活,怎么能够远离别人的批评、嘲笑。而海子因为不被人理解,他的内心是孤寂、痛苦的,他渴望得到释放。所以他写十个海子的复活,仿佛自己也能从中找到突破口,不再受到折磨。
但是最终十个海子只剩了一个,一个更倾心于死亡的海子。在生活的压抑下,心中有太多的无力感,自己不能有所改变,连心都不能再做挣扎,他只想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这令他痛苦的源头。
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仿佛一切还是回到了起点。就算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也是毫无用处。十个海子更是透露出深深的绝望,就连悲哀也由此产生。诗句流露出伤痛、凄凉的心情,传达着海子的纠结。
有时候因为爱得太深沉,所以更想拥有完美。因为太亲近,所以要求更多。在亲近的人与事面前,变得更加苛刻,更加不能接受半点的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