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演员肖天 给天气“把脉”的人 告诉你不知道的天气预报员
湘潭在线3月21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肖中华)天气预报,天天收看,人人熟悉。
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天气预报员需具备哪些知识?工作状态有什么独特之处?3月20日,记者来到湘潭市气象局气象台,探访这群为天气“把脉”的人。
上观天象,下察地形
市气象台台长林明丽介绍,要想“把”得准,气象站观测、传输的数据是重要依据,就像医生给人看病,主要依赖各项检查中的照片与化验结果。
目前,全球布满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全球大气监测网。
监测网每天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产品,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为了提高预报精确度,全国各地均进行自动气象站网建设。湘潭目前在全市各个乡镇建成了110个自动气象站。
记者在市气象台采访时发现,两位值班预报员坐在电脑前,盯着一张张天气图,两三个小时头也没抬一下。
“每天要反复查看上百张分析天气预报的形势图,包括数值天气预报图、天气图、云图和雷达图等。”面对记者的好奇与惊讶,林台长解释,“除了通过计算机上观天象云图外,预报员还要了解掌握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山脉走向、河流分布、地域差别等。比如在湘潭,韶山市的温度就比湘潭城区同时段的温度偏低。”
既凭个人经验,更靠集体会商
面对一张张天气图,如何对天气进行准确的把“脉”,体现出天气预报员自身知识与经验的多寡及水平高低。就像一位医生,患者各种检查的片子都出来了,如何根据这些检查结果来诊断病情,取决于这位医生的经验和水平。
“为了丰富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提高自己的预报能力,我们头脑里那根弦每天都是紧绷的,看书、学习、培训、总结,每天都是一场考试,先一天的预报准确率有多高,哪些方面有出入,问题出在哪,都要及时认真总结,反复积累与提高。”预报员小辜说。
凭着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预报员根据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各类预报产品对天气做出预报。由于不同预报员在理论知识和经验上存在差异,综合分析得出的预报结论不尽相同,那到底听谁的?
为解决这一分歧,气象部门实行天气预报会商制度。特别是当天气情况比较复杂或者灾害性天气来临前,主班预报员就会组织全台预报人员进行天气会商,并与省台和邻近地市台进行会商,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达成一致,作出最终的天气预报结论。
在市气象台工作了20多年的尹宝蓉,至今仍清楚记得当年在伍家花园观测站工作时的场景:“有时深夜凌晨天降大雨,我左手拿量杯、右手打伞、左腋下夹手电筒、右腋下夹纸和笔,冒雨到户外测量降雨量。现在观测站由人工改为自动了,但那份辛苦、枯燥与坚守没有变。我们气象台一年365天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主班预报员一天24小时都坚守在这里。”
“天气预报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每次预报就像是一场考试,考试成绩如何,就看第二天的天气实况同自己预报的吻合程度有多大。”干了30多年天气预报的高工袁红松介绍,“预报准了,脸上一脸阳光;预报有出入,则满脸阴云,感觉对不起公众。”
“每次预报我们100%努力,但不一定100%准确,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市气象局副局长周新成提醒公众:要理性、客观看待天气预报。“随着科技的进步,监测手段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会越来越高,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