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与谭政鲜为人知的传奇友谊
陈赓(1903年—1961年)、谭政(1906—1985年)是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亲自授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位大将中的两位。在世人的眼中,他们俩人仅仅是并列大将而已,然而在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友谊,可作佳话流传!
在陈赓、谭政身上有着什么不同寻常的传奇友谊呢?
陈赓、谭政二位是同乡、是校友、是亲戚,前者还是后者参加革命的领路人,他们还与毛泽东同志有校友之谊。
陈赓、谭政是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湘西乡人氏(今湘乡市龙洞乡)。陈赓祖居杨家湾,谭政祖居楠竹山,两地仅仅相距不到十华里,两位家庭都是乡绅出身,父亲也都是世父,这同乡情谊是笃定的;陈赓毕业于东山高等小学堂,谭政也毕业于东山高等小学堂,他们是学友也是无疑的;谭政在参加革命前,娶陈赓妹妹为前妻,俗谚曰:“不是郎舅无好亲”,这亲戚关系更是无可否认的;俩人同样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人民解放军中的高级将领,战友情谊自然深重!
陈赓从东山学校毕业以后,考进广州黄埔军官学校读书,后来参加北伐战争,成了一名营级干部。而谭政从东山学校毕业回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后来受陈赓影响,丢下粉笔头,到武汉找到当营长的妻舅兄陈赓,陈赓把他安排在一个连队里,担任管理伙食的司务长,后来俩人在南昌参加著名的“八·一”起义,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洪流,说陈赓是谭政参加革命的引路人,这句话是恰如其分、符合事实的!
陈赓、谭政的传奇友谊,除了同乡、学友、亲戚、亲友、革命领路人而外,还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因为陈赓、谭政两人还与革命领袖毛泽东是学友,难怪毛泽东在言谈中,曾亲切地唤他俩为“小学友”,这自然是一般人没有的缘分。
更令人惊奇的是,两位大将一为赫赫有名的武将,另一则为我们军队中屈指可数的文将,即高级政工干部,这从他们的履历中就可以看出端倪的:陈赓为黄埔一期学员,在这之前就加入了共产党组织,毕业以后就任连长。陈赓在北伐战争中还救过蒋介石的命,因战功屡屡晋级,北伐时期就是营长,参加南昌“八·一”起义后在南昌战役受伤到上海就医,在上海还进过国民党监狱,出狱后在党中央特科工作4年。
1931年派赴鄂豫皖苏区,先后在红军三十八团任团长、十二师任师长、红四方面军任参谋长,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校长。
长征途中任中队长、团长、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兼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所部与九纵、三十八军合组“陈谢兵团”任兵团前委书记。
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解放云南后,改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管会主任、云南省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抗美援朝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陈赓还被党中央派遣赴越南担任军事顾问,指导越南抗法战争取得辉煌胜利。回国后奉命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被任命为院长,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此后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副副部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荣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而谭政呢?谭政于1927年在武汉加入国民革命军,9月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加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文牍书记、红四军前委秘书、红军政治部训练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及政委,我军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初为“六项注意”)最初是他初拟的,为我军初创及苏区发展时期政工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红一师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为开展八路军、新四军政治工作,为加强军队建设、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对敌斗争做出重要贡献。
1944年受中共中央委托,起草并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继古田会议决议后,又一重要历史文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党委,为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保障部队进军华北、华东、中南,追歼国民党军队和围剿大股土匪及在中南地区建立民主政权,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顾问等,1955年荣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独立、解放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