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语录 阳明文化主题论坛嘉宾演讲摘登: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阳明文化主题论坛嘉宾演讲摘登: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天人合一,物之道,全球生态危机
本地时政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阳明文化主题论坛现场。
7月9日下午,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阳明文化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这一主题,畅谈阳明文化的历史内涵、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
淬炼“贵州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作为“贵州人文精神”,再好不过。但关键是如何淬炼、积聚,蔚然成风,真正成为贵州的民气民风民魂、精气神?
“天人合一”,就要求有经天纬地的胸怀和气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就要求能不畏艰难困苦,奋斗永不止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贵州要后来居上,就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绿色发展,用好绿色资本。“天人合一”对贵州的发展,在今天更有一层特殊的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人类发展不可抗拒的规律。贵州后来居上,是循着规律在走。
贵州以“天人合一”为自己的人文精神,有宏大的气象,有实在的目标。贵州有志,万物竟成。
十六世纪初王守仁在贵阳阳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贵州是“知行合一”说的发源地,最有资格把“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特有的人文精神。
在王守仁看来,所谓“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贵州以“知行合一”为自己特有的人文精神,为兴黔富民、为后来居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一代又一代地努力。强调实践,重在实干。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
贵阳发展大数据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感受贵阳成就,体会贵阳高度。
贵阳以大数据为引领,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践行了“天人合一”的智慧,实践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贵阳借助于“爽爽的贵阳”的天时地利,又精准把握“大数据”的时代步伐,有清晰的思路,有强力的举措,“天”和“人”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贵阳发展大数据,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
立足传统文化,构建核心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的精神标识。核心价值观,通俗点讲就是百姓好活法。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点是“勤劳”“善良”,人文支撑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我们只有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推动贵州、贵阳取得更大发展,奔向幸福的生活。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学智:
万物一体境界是爱万物和合理取用万物的统一
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恶化,生态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认识到,环境问题最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价值问题。
世界各地的哲学家越来越倾向于从各个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挖掘智慧,作为应对环境危机的突破口。
王阳明关于“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在此基础上以“良知上自然的条理”来合理安排万物的不同价值的学说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某种启示。
王阳明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境界是“与万物为一体”,如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见动物觳觫哀鸣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摧折必有怜悯之心,见瓦石毁坏必有顾惜之心。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是人心的自然推出,不是在功利基础上寻求生态平衡;人对环境中的事物的护惜是无条件的,是一体之心的自然生发。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爱万物和合理取用万物的统一,提出了生态环境伦理的指导原则及这一原则在人心中的价值表现。
王阳明关于环境伦理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发挥,是对道家思想的修正。他主张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为人所用的,但前提是万物一体之爱。在爱万物的基础上取用万物实际上是一种最平正最合理的环境伦理主张,他没有像现代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提出极端主张,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所显示的智慧是,肯定人对自然环境进行索取以延续和发展自己的合法性,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由人生境界进行到生态意识,克服现代生态理论中种种偏颇和违反人道的意见,这是王阳明为我们思考环境伦理问题提供的有意义的借鉴。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台湾政治大学荣誉教授董金裕:
阳明文化是贵州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台湾,随便问一个台湾人,你说“王阳明”他一定知道。为什么?因为在台湾北部,有一个很有名的风景名胜区阳明山,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而命名的。
台湾虽然是很小的岛,但是以“阳明”作为校名的小学、初中、高中就有10所,还有一所非常杰出的大学叫阳明大学。
可见,阳明在台湾也是很受重视。王阳明的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知行合一”,其实他的“知”和“行”都是落在“良知”上。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你要有善良的动机,这样“行”的过程、结果才是良善的。如果你的出发点或动机不是好的,那么尽管你实践了,但最后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反而是不好的。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最主要的是要回到王阳明本身所强调的“致良知”上来,抱有纯正的动机,努力去实践,最后所得的结果才是好的。这样,才可以富国利民,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国际儒联理事、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
用好“正德利用厚生维和”的智慧
人与天下万物一体相通。阳明有一句话,叫“五谷禽兽皆可养人”。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智慧。
“天人合一”,就是要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和偏见。
如何处理我们“既在自然之中、又抽离自然之外”的问题,现在仍然可以用到古代的智慧,就是“正德、利用、厚生、维和”。
人和自然的相处首先心要正,这就叫做正德。不可能不利用自然物,一定只能从自然界去获得我们的生活资料。但是心要正,有限的、有效的、有节制地去利用自然物。
我们利用自然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生命的滋养,为了实现民生的福利、福惠,使我们的生命更精彩,这就叫做厚生。但是不能仅仅为了厚生去剥夺自然界,最后要讲维和,达到和谐的结果。
和谐就是人内外的和谐,自我和他人的和谐,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韩国阳明学会副会长、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所长金世贞:
阳明心学是推动生态文明的好向导
21世纪人类应该解决的最大和最重要的课题,就是生态的破坏和由此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
我们现在正站在文明的转折点上。我们应该转变新的文明,即人类和人类以及人类和自然健康共生的生态文明。为了向生态文明转换,就要脱离“只有人类需要内在的价值,而自然物只是工具”的人类中心主义。
对于今天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阳明心学有着积极的作用。没有自然,人类不可能生存,但没有人类,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才需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深层生态主义的第三方案,阳明心学正是这第三方案。
从阳明心学的整体看,它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深层生态主义,它肯定人类的优秀,但这优秀性不是用于支配自然的正当理由,而是上天赋予人类用于保护自然、治疗自然的。
阳明心学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虽然人类本来与自然成为一个生命体系,但人类不是单纯的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自然万物之心,这样的阳明心学,站在人类中心主义和深层生态主义两个极端的主义的中间,来治愈两个极端的弊端,是我们推动生态文明的好向导。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
对自然万物要有生命关怀
王阳明对自然万物,都有一种深厚的生命关怀,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发挥孔子的“仁爱”与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在他看来,不仅是动物植物、自然之物,甚至人造之物,也都有生命,都有存在权利,都要顾惜。
王阳明“万物与我一体同源”的看法是儒家生态伦理的基本认识。王阳明认为,从工具价值的立场取用生态资源的同时,并不忽视它的内在价值,“民本物用”与“爱物”“尽物之性”共同构成儒家的待物之道。
阳明学有关生态保护的观念,既是遵从天地的生养之道,也出于对人性物欲进行节制的目的。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诚恻怛”的仁爱之心发挥、扩充、实现出来,去应对万物,使万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致良知”包含着从人性上反思自己,反思人的贪欲、占有欲及人对自然万物自身权利与价值的不尊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度取用与开发。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知”在这里指良知,强调真知真行。要在日用伦常之间,将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发用出来。做一分,就体认一分良知。体认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这个道理。
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平:
知行合一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
“知行合一”这个命题的明确提出是王阳明,这是儒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儒家认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统一的,造就自我和改变世界也是统一的。
所谓“知”,既是“知性”,又是“知天”,所谓“行”,既是道德践履的“成己”,又是作用于外在对象的“成物”。因此,“知行合一”在整体上显示了把认识自己、造就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融合为一的智慧。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也要深刻认识自己、造就自己,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我们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把人看成是高于自然界之上的。
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改变自然界,另一方面要守护自然界。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数据、大旅游等绿色产业,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的做法,真正做到了“知”和“行”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成功实践。
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乔清举:
“天人合一”是可证的知识命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当今世界生态哲学和生态科学正从不同侧面向这个命题复归,或者说对其内涵进行了新的展开。
“天人合一”的物理意义或事实意义,是说从泥土瓦石到一草一木,从飞禽走兽到常人圣贤,都是由气构成的,一气贯通,万物一体。
“天人合一”应当也是一种价值观。“天人合一”就是一种原则,一种人应该做到价值要求。
“天人合一”的本体意义是人性和天道的同一性,这一断言超出了深生态学的认识。“天人合一”的功夫意义以它的价值意义为基础。既然“天人合一”是一个价值,那么人在实践上就应该做到“天人合一”,主动地合于天。“功夫论”主要是道德修养,也包含社会实践。
生态科学和生态哲学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论运动,改变着人类对于知识的看法,扩大着知识的外延,改变着人类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关于“总体”的或“道体”的知识,“天人合一”即是其中一例。在这种新视野下,“天人合一”也是一个可以证实的知识命题,而不单纯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王心竹:
王道就是良知的发用流行
就儒学体系内的渊源传承而言,王阳明之学上承陆九渊,进一步完善了陆学的诸多观点命题,并加以广泛发挥,深入发展,以良知论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他关于王霸的观点正是基于良知论而展开的。
王阳明的王霸论是其良知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他看来,王道就是良知的发用流行,故而三代(夏、商、周)之所以为三代也在于它是良知发用流行的时代,由此也决定王道必然是在良知基础上基于历史情势下才能真正展开的因时致治。
所谓王霸之辨,首先,在王阳明看来,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即本心、良知的此消彼长。王道是秉本心、循天理,而霸道则是假仁心、饱私欲。
作为一名儒者,王阳明对三代王道之治不仅念兹在兹,而且终身力行不已。他的一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康济天下,挽回三代之治”和实现“万物一体”理想而努力的一生。他每为官一处,即将事功与为学打成一片,大兴教化,办社学,立乡约,修书院,改税法,以求巩固秩序,化导人心,真正成功地践履了儒家“立德、立言、立功”之“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