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一农业部 蒋中一:目前制度无法保障农地入市中农民的权利
究竟招拍挂的土地出让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农地入市能解决什么问题,又将带来哪些问题?农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的土地制度是否需要进行双轨制改革?1月28日,新视角搜狐经济学人月度论坛之“农地入市之惑”齐聚研究土地制度的资深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剖析,为土地制度把脉。以下是搜狐财经现场报道: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蒋中一:
作为农业部门的研究人员,我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农民的利益,二是国家的粮食安全。
首先,关于农民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进入工业化时期,特别是近十年来进入了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农地转移非常快,在转移过程中有按照既定政府的规章转移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按照既定的规章转移,现在已经成为事实的建设用地,量相当大。
在转移过程中间,比如农民利益的损失,从开始几乎得不到补偿,到现在补偿逐渐增多,但是整个补偿跟土地的收入来比较还是太少。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在目前这种制度下,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间,农民几乎是没有发言权,他们的权利是受到损害的,他们的补偿是不足的。
对于有多少无地农民,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有5千万、有6千万,大部分是既无地又无任何的社会保障,这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第二,关于粮食安全。目前,国内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假如按照现在这个速度,转成非农用地,国内的粮食供给肯定会出现问题。现在仅大豆进口这一项,大概替代了国内3.5亿亩的耕地,如果不进口那么多的大豆,就已经出现粮食供给问题。虽然已经划定了18亿亩土地农田的红线,但是现在看来守不住这条线,能不能守住18亿亩耕地、保证粮食安全,这是我们国家关心的问题。
我的观点就是这两个方面:第一,在农地转为建设用地中间,农民应该有他们权益生声的机制,有他的地位,能够得到应该得到的补偿。第二,现在的农地保护制度必须要定一个非常硬的标准,不能再让亿亩耕地继续流失,威胁到粮食安全供给。另外,离开产权层面、政策层面,讲技术层面的问题,今年要规定完全土地权,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非常确切的制度、没有确切的信息系统,实际目前对农地的控制和监督是做不下去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上报批准的建设用地300亩,但实际用了400亩,谁来查?怎么查?如果只有一起、两起、三起,这个事情还能查,如果是普遍性的行为,让国土资源部到各地去查,查得过来吗,在查的过程中间要支付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检查成本。
因为滥用土地的现象不是一起、两起,现在是无法统计,靠中央政府来查处,这个事情查不过来,非常明确的管理系统。国外的发达国家,日本、美国、德国,很清楚,要在哪块地上变更,卫星上一下就能查到。
国内现在的情况是,上报400亩,有很多方法可以阻止来量。我认为除了政策层面和产权层面讨论问题上,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地级管理系统,有了这个系统以后才能讲土地管理,如果没有这个系统、没有这个基础建设,现在谈论的问题很多都是在桌面上或者会议室进行。
当然查处行为以后是不是还有很严厉的处罚措施,如果为公家的利益犯规,只要不把钱掏到你的口袋里去,这个事情就没关系了,按照法律层面来强调,只要是违法就跟偷东西是一样的,土地是红线,把土地划分建设用地,把他查出来,对方说是为了建设,一大堆理由,中国的社会道德舆论在那个地方说好事情,看我们的地方政府,做事情又很廉价,法律层面上跟偷东西是一样的,没有区别,不单要下台,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如果这条用不起来也很难做。
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了以后引起了我这两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