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刘邦成功后为什么杀功臣?
首先,你这个问题表述不够准确。如楼上有人说的那样,刘邦杀的几乎都是如韩信之流的异姓王,并没有鸟尽弓藏,大肆屠杀功臣,比起明太祖朱元璋,他算是很仁慈的了。跟随刘邦起兵的嫡系—丰沛功臣集团,如萧何、曹参、周勃、樊哙之流大都得以善终。
其次,楼主在看到刘邦杀韩信等人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人自己有没有过失呢?这些人有没有像张良之流那样做到谦退自抑呢?
拿韩信来说,他强迫刘邦封其为假齐王,又在约定共讨项羽时失期不至,直到刘邦正式宣布把齐地分封给他时(前面只是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才领兵助战,早就犯了刘邦的忌讳,更不要说他后来的确造反了。可以说在韩信逼迫刘邦封他为王时,刘邦杀心已起,他终究是难逃一死的。
所以,韩信之流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咎由自取。当然,刘邦铲除异姓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资治通鉴·汉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韩信之死有精辟的论述。
一 司马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二 司马迁: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再比如彭越,和韩信一样,当初刘邦追击项羽时,他也不出兵助战,致使刘邦在固陵大败,直到刘邦承诺事成之后封其为王才肯出兵,完全是一副投机者的讨价还价的心态,早就犯了刘邦的忌讳,让他非常的不爽。
后来,彭越被封为梁王,本有发兵追随天子作战的义务。但在刘邦征讨陈豨时,他却称病不往,只派手下带兵前往,犯了和英布当年一样的错误,引起刘邦的猜忌是必然的。你想想,天子都御驾亲征了,你一个梁王竟然敢随便派几个人敷衍,刘邦能不怀疑你有异心吗?虽说刘邦召他出战可能也有趁机削夺其兵权的图谋,但他称病不往,首先就理亏(想想完璧归赵的故事)。如果他出战后刘邦还对他动手,那是刘邦理亏,那么日后只要他安分守己,做个衣食无忧的富家翁,最后得以善终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彭越的悲剧与韩信一样,一定程度上是他咎由自取。
而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 ,不得善终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如果他识时务(连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都被削藩,更何况是他),就应该主动交出封地,做一个富家翁也就是了。
可是他存有侥幸心理,自以为是,认为刘邦病重,必不能往;韩信、彭越皆死,余皆不足虑,竟然起兵造反。典型的不自量力,别的不说,就算刘邦不亲征,就是曹参、周勃、灌婴等人,哪一个是他能搞定的?更不要说汉朝中央政府还有萧何搞后勤,张良、陈平出谋划策了。所以,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