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秦裕 【秦裕】“上海第一秘”秦裕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5年前,秦裕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哲学专业读书.四年大学,他因为"读书极其聪明"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业课成绩从来没低于过90分". "那时学校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经常玩得忘了作业.而他总是把学习处理得很好,从没在任何考试中失过手.在学习方面,全班没有一个人不服他."事隔多年,秦裕的同学依然记得他学习的优秀. 但他又不是一个书呆子.4年里,他不仅担任班级学习委员,还兼了学校学生会的一些工作,而且总能踏实.高

25年前,秦裕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哲学专业读书。四年大学,他因为“读书极其聪明”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业课成绩从来没低于过90分”。 “那时学校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经常玩得忘了作业。

而他总是把学习处理得很好,从没在任何考试中失过手。在学习方面,全班没有一个人不服他。”事隔多年,秦裕的同学依然记得他学习的优秀。 但他又不是一个书呆子。4年里,他不仅担任班级学习委员,还兼了学校学生会的一些工作,而且总能踏实、高质量地完成上面派给的任务,话不多。

“他不是那种精明的上海人,说不上灵气,活动能力也不是特别强,但是踏实、稳重。” 1984年,大学三年级的秦裕入了党。同年级另两个入党的同学一个是干部,活动能力强;另一个是生活委员,为大家干活多;秦裕是因为学习好。

1985年,哲学班39名同学,只有秦裕一人被保送本系攻读伦理学硕士研究生。 读书是那时秦裕为数不多的爱好,“早晨一起来就背个大书包进了教室,很晚才回来”,偶尔练练书法,很少去参加体育活动,生活很有规律,“6点起床,11点睡觉,临睡前还要吃个苹果”。

一件能说明秦裕当时性格的小事是,他知道自己体育成绩不好,不爱踢球,但又选修了足球课。

为了提高水平,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早起到操场上练习垫球,最后射门成绩竟然得了个优。 1988年,秦裕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一切顺理成章。他沉浸在八十年代那种自由、开放的学术空气中,读书、写文章,几乎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1992年,秦裕在《读书》杂志发表文章《“经济人”行为的道德评价》;1993年,在《江西社会科学》发表《论现代西方伦理学在思维方式上的转换》;1993年,翻译出版了美国女哲学家、伦理学家爱因·兰德的《新个体主义伦理观》;1994年出版个人专著《忏悔与虔诚——论道德真诚》…… 入仕 一次偶然的“机遇”,让秦裕改变了人生道路。

1994年,已经有几十篇论文和几本专著出版的秦裕想评副教授,但是30岁的他,只做了6年教师,论资排辈,资格不够。

于是,他和另一位同事童世骏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能破格提拔职称的“打擂台”(公开汇报演讲,下面投票表决)。 上午,童世骏顺利通过,被破格提拔为教授。

下午,30岁的秦裕第一次参加如此汇报,有些紧张,而且鉴于“一个系不能破格提拔两个”的潜规则,他未能通过评审。 “看到水平比秦裕差的人都能评上副教授”,秦裕的同事、哲学系副主任陈卫平有些不平,他跑到学校党委书记陆炳炎那里理论,申明秦裕的优点。

这让学校领导记住了秦裕。 接近年底的时候,上海市委的一位领导要挑选一位秘书,在上海各高校选拔合适对象。按照以往做法,市委领导选拔秘书的范围,一般仅限于市委市府办的秘书处,但当时,在高校选拔是新的流行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最先推荐的是和秦裕同龄的校团委书记,不曾想,干过多年学生工作、社会活动能力颇强的他,并不为曾出国深造过的领导所看重。

多年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竟然先于秦裕,成为上海某区的区长。 一试不中。当时,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不想失去向市领导荐才这一机会,重新推荐了翻译过多部著作、英语颇佳的秦裕。 尽管身高不超过1米7,“社会活动能力有些欠缺”,但仗着深厚的哲学功底、良好的文笔、熟练的英语,谈吐稳重的秦裕为领导相中,在试用一段时间后,1995年初,他正式调入上海市委工作。

时任哲学系主任的何应灿老师告诉本刊,得知自己将要去做领导秘书时,秦裕曾经犹豫过一阵,毕竟学术道路刚刚开始,他“很是有些不舍”——当时,秦裕刚刚考入冯契教授(中国著名哲学家,原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门下,攻读中国哲学的博士学位,一入仕途,学业必然中断。

为此,秦裕也曾经参考过同宿舍好友的意见,社会活动能力颇强的同学并没有给秦裕列出明确的答案,只是含糊说“学问么,到头来,也不过就是一个教授,不可能超过冯契的;仕途么,前途不可限量,但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秦裕最终选择了入仕。

临行前,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特别委员会,授予了他副教授的职称,并且在其档案上为其挂名“哲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算是“顺水人情”,送了个副处级。 秘书 秘书生涯的早期,秦裕书生气不减,还偶尔会和当年的同学、好友一起出去打打麻将什么的,但有几次,领导有急事call他(当时用的还是传呼机),“回去可能是被训了”,下次喊其打牌时,他再也不敢来了,推说是没时间。

彼时的秦裕,给人的印象与在华东师大时相仿,“为人谦和严谨,有学养”。

更重要的是,秦裕一向低调沉静,很少和其他人谈及私事,这适合秘书工作。 1999年,秦裕拖了5年之久的博士学位终于到手。其间冯契先生去世,他转投丁祯彦教授门下,不想,丁教授突发脑溢血猝死讲台,秦又跟随高瑞泉教授继续读完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近现代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当代经济中的伦理可证性问题》,与其研究的经济伦理一脉相承。

2002年2月,秦裕成为了“市长秘书”,11月,秦裕始任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有了属于自己的秘书和专车,“上海第一秘”名符其实了。

据悉,上海正市级领导一般配有两名秘书。大秘书主要帮助领导协调或代表领导督促各部门工作,小秘书主要负责接待来信来访、信息收集等日常杂务。

在外界看来,大秘书可影响领导对某方面工作的优劣判断,直如领导化身。而其协调工作之责,一般很难判断究竟是其自己的意思,还是领导的意思。 “像秦裕这样的‘大秘’,副市级干部碰到都要礼让三分。

”一位曾在上海市委办公厅工作的人员指出,大小官员及各类商人都乐于与秦裕结交,“因为接近他,就是接近权力核心。” 一位上海律师曾向《财经》杂志确认,上海新世界集团数年前曾欲解聘其原法律顾问单位。

但该事务所主任与秦裕熟稔,秦即致电该集团新任董事长,不准其解聘该法律顾问。其后几年间,该主任已从上海新世界集团挣得数百万的顾问费。 秦裕的变化很快为老朋友们察觉,一名旧友表示,从前和秦裕在一些地方碰到,他总会介绍一下他的客人,自2002年后,一般只是打个招呼,不会介绍自己的客人,朋友们只能从穿着打扮、言语神态来判断。

“结论是,秦有了自己的新圈子”。 秦裕的一位老师曾于今年和他一道吃饭,其间,秦裕已是踌躇满志,电话不断,“大多都是居高临下的口气。

” “一到官场这个圈子,看到的东西马上跟大学不一样。大学里他可能对教授、博导很敬畏,觉得很了不起,到机关里一看,这算什么呢?领导说让你做教授你就可以做教授。

”老师说,在秦裕离开华东师范大学前,他没做过任何领导,最高就是系主任助理、给研究生当当班主任,入官场10年,“有了变化也很正常”。 落马 秦裕的落马,在上海官场引发极大震动,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正局级干部,更因为他曾是“上海第一秘”。

他的一位同学写道:“真是很可惜,2002年39岁时(注:应为38岁),他就当上了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的职位,我们都认为他是我们班最有出息的,想不到还是掉了下来。

” 采访中,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为秦裕走上仕途感到惋惜,因为“不走仕途这条路,他现在也该是一名教授、博导了”。 的确,秦裕曾专注学术,小有所成。在1994年出版的《忏悔与虔诚——论道德真诚》中,他写道:由于多年从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自己也置身于这个“圈子”的缘故……对“伪君子”和“假道学”有着切肤之痛。

如今读来,别是一番滋味。 “学问和官场有不同的运行规则,是两码事,秦裕出事没什么稀奇的。”提到秦裕落马,一名和他同龄的华东师大老师淡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