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的丈夫 马金凤做客《艺术人生》 讲述舞台与生命的传奇

2017-1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期<艺术人生>的嘉宾是豫剧马派的创始人--87岁的马金凤,她被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是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艺术人生>本期节目的开场也很特别,是由六岁的小朋友牛欣欣演唱的马派豫剧的代表曲目之一的<花打朝>开始的,牛欣欣清脆明亮的嗓音和一招一式,都带有明显的马派韵味,似乎让我们隐约看见了马金凤在81年前初次登台表演时的身影.主持人朱军说:"想用这样一种开场告诉大家,我们中国

本期《艺术人生》的嘉宾是豫剧马派的创始人——87岁的马金凤,她被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是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

《艺术人生》本期节目的开场也很特别,是由六岁的小朋友牛欣欣演唱的马派豫剧的代表曲目之一的《花打朝》开始的,牛欣欣清脆明亮的嗓音和一招一式,都带有明显的马派韵味,似乎让我们隐约看见了马金凤在81年前初次登台表演时的身影。主持人朱军说:“想用这样一种开场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的戏曲需要传承。马老师确切的从艺年龄是81年,在这81年里,一定是有许许多多人生的感悟、体会、沧桑。”马金凤, 从一个被卖过三次的穷孩子,到豫剧马派的创始人,从一个艺术天赋不高,甚至连嗓音都没有的武戏配角,到如今在耄耋之年依然嗓音清脆,唱腔高亢的豫剧大师。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和舞台生命融为一体的传奇故事呢,我们也试图从马金凤81年的传奇经历中,探寻其中的奥秘和真谛。

名字的故事:沧桑、泪痕与感恩

马金凤的故事是从她名字开始的。随着主持人朱军的提问,我们了解到,马金凤的原名叫崔金妮。“从崔金妮到马金凤,这个故事可长了。”

马金凤说:“我家里很穷,我是山东曹县的。我父亲是唱河北梆子的,我六岁和我爸学唱河北梆子。小时候叫金妮,穷人家想取个吉利的名字 。”崔金妮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但是由于家里穷,奶奶生病,无钱医治,父亲仅用30块钱就把金妮卖掉了。此后,又以80块钱转卖给开封一家姓孔的戏院老板。姓孔的看她没有嗓子,但会武功,就又把她以130块钱转卖给了开封卢殿光的戏班,改名为卢金凤。等到金妮母亲想把她赎回时,卢殿光开口就要300块大洋了。这时,是一位姓马的好心人出钱帮母亲赎回了金妮。母亲为了报答姓马的恩惠,就把金妮改姓马。马金凤说:“从旧社会到现在,这个姓名我没改。”

讲到这儿,主持人朱军感慨地说:“一个名字,既有岁月的沧桑、泪痕,同时又有一颗感恩的心。日子都过去了,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艺术家了,但是为了表达对当年马家恩典的感激,没有改过来,一直姓着马,让我们很崇敬。”

嗓子的故事:母爱、武器与励志

如今年近九旬的马金凤,其清脆明亮的唱腔韵味和演出风采仍不减当年,这都得益于她有一副金嗓子。然而,马金凤却告诉观众,她的金嗓子决非天赋,而是从痛苦的煎熬中得来的,是母亲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

马金凤说:“为啥我这个年龄,胳膊腿还那么灵活,就是我从小练功练得好。可我从小就没嗓子,演戏就是给人家当个丫环,当小小配角。小时候主要是武功好,会翻跟斗。我永远都感谢我母亲,她老人家把我带到兰考县学戏,但没嗓子能干嘛,她就叫我喊嗓子。这就要早起晚睡,老师交代喊嗓子要不见太阳。另外,喊嗓子还要靠山靠水, 靠山有回声,靠水有水音。”兰考县一片风沙盐碱地,没山没水怎么办?那时金凤的爸爸已经饿死了,金凤妈就想了个办法,母亲就在她爸的坟前放了一个破瓦罐子,灌上水,金凤每天就跪在那儿对着水罐喊嗓子,下雨下雪就跪在泥里、雪里。天长日久,她的前额竟被水罐边沿磨破了皮,形成一道深深的疤痕。而金凤的母亲一边陪着她喊嗓子,一边就用砖头为她爸爸垒坟。三年以后,金凤的嗓子喊出来了,她爸爸的坟地也给垒得像屋子那么大了。

金凤曾经说过:“我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因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她告诉《艺术人生》的观众:“因为我喊嗓子,俺妈三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俺妈就用破棉袄裹着我,搂着我睡在草窝里,就怕睡过了头。整整陪了我三年。我能唱到今天80多岁了,嗓子还能演出,是俺妈用心血、用汗水、用生命换来了我的金嗓子。”

马金凤特别爱护她那母亲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金嗓子,她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宴会,也经历过饥饿难熬的日日夜夜,喜怒哀乐、成功与挫折,都没能使她稍有所松懈,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不但烟酒与她无缘,就连稍带刺激的食品,她也不会用,甚至水果也不吃,因为怕凉着嗓子,而她保护嗓子的独门偏方就是每天喝甜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