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王觉仁 读王觉仁的“王阳明心学”(体会自我悟道)

2017-10-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读王觉仁的"王阳明心学"(体会自我悟道)于我来说,阅读史哲是从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开始的,于焉为肇,五年的时间,由中而外推开来去,与很多明贤大哲通过他们的作品做了隔空对话,此期间抓狂.迷茫.苦思.静悟.兴奋.享受......各种情思翻涌于心,但最后终于归于平静,以圣为师的过程,让我有了学而为圣的愿望,也让我有了属于自己的自己.细细想来,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说的原来都是相同的话:1.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所有思想家认识的世界都是整体性认识的,虽然他们的切入点可能不同(有些从

读王觉仁的“王阳明心学”(体会自我悟道)

于我来说,阅读史哲是从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开始的,于焉为肇,五年的时间,由中而外推开来去,与很多明贤大哲通过他们的作品做了隔空对话,此期间抓狂、迷茫、苦思、静悟、兴奋、享受......各种情思翻涌于心,但最后终于归于平静,以圣为师的过程,让我有了学而为圣的愿望,也让我有了属于自己的自己。

细细想来,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说的原来都是相同的话:

1.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

所有思想家认识的世界都是整体性认识的,虽然他们的切入点可能不同(有些从物入手,有些从心入手,有些从宇宙入手,有些从人伦入手,有些从方法入手,有些从结果入手......),但最终他们所思考和诠释的都是同一个既带有宇宙又带有人心的世界。(可笑的是总有一些后人非要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字眼将古今中外的先贤片面化,可悲可叹。)

2.人是活在“故事”中的,但每一个人都需要用功地找到自己信奉的“故事”!

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的那样,“人”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中,产生了每个人自己的主观,这些主观既具有个体的个性,更具有集体的共性,由此产生了群体所能够共同接受的主体间,而维系主体间稳定性的其实就是人类共同编造的“故事”,我把这些故事称为“思想意识形态”。

虽然这些故事是维系人类群体的基础,但真正完全理解“故事”,真正寻找到能够给予自己力量的“故事”,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每一个个体的人在思想上做一番极其认真的努力才行。这样的努力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找到自己真正信奉的“故事”,才能够支撑自己真正的“生活”下去。

3.由于人类是群体性动物这个特点,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哲都选择了“利他性”的“故事”作为个体人类的最高信仰,我想,这应该是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最高保障吧!

人类的“故事”多种多样,有偏利于自己的,有偏利于小群体的,也有有利于整个群体的。但由于弱小的人类从进化之初就不得不结合成群体,因此,人类最高的“良知故事”总是带有利他性的。换句话说,保障个体人类以及整体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天道基础本质上应该是“利他”的,唯有如此,才能让人类本身真正受益。也是因为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所有的明贤大哲最终都选择了“利他性”的“故事”作为个体人类的最高信仰。

4.外物追求对于“人”来说是重要的,但在所有先贤看来,它仅仅应该是被人类踩在脚下的保障,而真正能够放在头顶的“神明”应该是自我苦思而获的“道”。

外物追求(比如金钱、地位、名望)无论是对个体人类还是对群体人类而言都是重要的,因为它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础,但从能够支撑自我的最高“故事”信仰的角度看,这些安身立命的基础也仅仅只能作为最下层、最基础的需求被看待(即马斯洛眼中的缺陷需求)。

也就是说,这些外物追求的基础只能保障让人“活着”,但却不能帮助人有效地对“生活”进行探索、对终极问题进行追问,无法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所有先贤看来,外物追求的过程只能被人类踩在脚下。

为了找到人类个体的最高故事信仰,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自我的苦思,认真求诸于“客观”,努力向上寻找那个悬于我们头顶的、持续永久给予我们生活力量的、存乎于主体间但又仅属于我们自我的主观“神明”,我们把这个神明称为“道”,这个“道”是上达天理下通人性的存在。

以上这些话是我体会到的先贤所思,其实也是我的个人所悟,更是我的个人选择。

前两天与人聊天时还说,原来所有先贤大哲作品中的核心理念细细想来其实与我的“平台教育理念”别无二致,这话初闻有些“不要脸”之嫌,但真的细品,自我感觉,也真的“有几分意思”。

下附一幅图,以示吾之所思(截止至16年7月9日之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