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娟张志熔 船王张志熔的告别:产能过剩阴影下的熔盛重工

2017-06-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惠娟的"图画"是让如皋变成一个因造船而建立的崭新的城市,但"熔盛三剑客"还没来得及享受香槟,熔盛重工便被困在了孤岛.2012年12月24日,熔盛重工发布<盈利警告>,根据截止2012年11月30日熔盛重工及其附属公司未经审核综合管理账目和公司评估,2012年全年熔盛重工净利润将首次为负.受国际贸易趋缓导致的国际船运业萧条影响,全球造船企业处于煎熬之中,而这种日子还将持续几年.熔盛重工子公司熔安动力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冯建军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g

陈惠娟的“图画”是让如皋变成一个因造船而建立的崭新的城市,但“熔盛三剑客”还没来得及享受香槟,熔盛重工便被困在了孤岛。

2012年12月24日,熔盛重工发布《盈利警告》,根据截止2012年11月30日熔盛重工及其附属公司未经审核综合管理账目和公司评估,2012年全年熔盛重工净利润将首次为负。

受国际贸易趋缓导致的国际船运业萧条影响,全球造船企业处于煎熬之中,而这种日子还将持续几年。熔盛重工子公司熔安动力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冯建军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现在造船业处于下行周期的中间阶段,预计到2017年行业形势才能见底回升。”他分析,在今后的几年内,国内船厂中将有一批企业面临倒闭危险。

熔盛重工这匹造船企业中的“骆驼”是否会先死?

陈强的造船梦也接近破碎边缘。多位熔盛重工员工向本刊记者表示,他们公司正在通过如合并部门、二次竞岗等多种方式裁员。在熔盛职工之家的派遣工招聘办公室门上,张贴着1份11月的《关于办理离职手续的通告》,每隔10分钟发一次牌号,每小时办理20至40人(离职)。

在江苏熔盛大门对面,昔日人满为患的员工宿舍正变得萧条,大批的派遣工已经离去。晚饭前后,从工厂大门出来的员工不足百人。据一位熔盛重工中层员工向本刊记者证实,该公司员工数目前不足1万人。这距最高峰时的5万人已减少80%以上。

本刊记者于2013年1月14日在如皋看到,与长青沙岛临近的长江镇,有大量尚未完工的商品房处于停建状态,一些已建成的地产项目销售率极低。一座装修高档的花园小区入夜后灯光三三两两,暗淡空旷。

2011年4月26日,江苏熔盛与安徽省全椒县政府签署《产权交易合同》,根据协议,江苏熔盛将受让全椒县政府持有的全柴动力控股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全柴集团)100%股权。

签约当天,全柴动力每股股价最高卖到15.25元,此后股价一路下跌,到2011年12月14日达到当年最低点的12.61元。毁约一事公之于众后,全柴动力股价更是锐减到了2012年9月26日和11月21日的两次最低价7.21元。

就在8月份,熔盛重工收购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全柴动力)毁约。熔盛重工多位中层管理人员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之所以会在最后时刻放弃收购全柴动力,主要是因为全柴动力身为国有企业,股改过程太漫长。此外,在签约收购期间,有全柴动力人员透露了收购事宜,导致全柴动力在签约时股价上涨、签约后一落千丈,熔盛重工无法承受。

业界分析,毁约虽让熔盛重工避免了数十亿元的巨额现金支出,但其商业信誉、企业形象也因毁约而一落千丈;原本期望借助熔盛重工入主而开拓发展新局面的全柴动力亦付出了时间成本,历经16个月的等待后重回原点。不仅如此,随着熔盛重工要约收购预期的逐步衰减、股价的持续下跌,前期为获取要约套利收益而大举建仓的各路投资者,最终也需面对大比例亏损的残酷现实。

熔盛重工副总裁邓辉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证实:“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资金链断了。熔盛重工与全柴动力签约时,对方收购股价为16.4元,但准备整合时股价已经跌倒了12元,如果执意收购,就违背了最开始的初衷。这也是我们向证监会申辩的内容。”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位对熔盛重工较熟的人士向本刊记者分析,毁约责任并非全在于熔盛重工。他透露,2012年8月31日股民到证监会门口闹事后,除了证监会入驻调查,还有中纪委介入调查此案。中纪委调查的对象是,是否有当地政府官员涉嫌内幕交易。

熔盛重工问题的持续发酵,最终让张志熔选择了离开。与此同时,张志熔的父亲张德璜亦因退休关系,辞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执行董事职务。

对于张志熔的辞职,接棒者陈强在就任董事局主席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张志熔此次“裸退”,民营企业家“让位”于职业经理人,将成为载入民营企业史的重要一页。他称自己“曾劝张志熔兼任公司一些职务,但被张拒绝”。

但媒体对此纷纷猜测,张志熔辞职是与此前涉嫌内幕交易案有关。不过一位熔盛重工员工向本刊记者透露,其实张志熔在2012年4月份的一次股权变更时即有辞任意向,“全柴毁约与内幕交易案只是加速了其辞职。”

本刊记者获悉,如皋市市委书记陈惠娟已于2012年6月7日调离岗位。张志熔的辞任正式宣告“熔盛三剑客”分道扬镳。

陈强时刻

在大厦将倾之际,陈强接掌帅印。

多位接近公司核心管理层的人士证实,张志熔深居简出、不愿与媒体接触,却在资本界左右逢源,并对熔盛重工具有完全的控制力。而有着军人家庭背景且毕业于造船专业的陈强,则是一个抱有强烈的产业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对造船业深怀抱负与使命感。

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毕业后,陈强曾进入江南造船厂,开始了在造船业的戎马生涯。在一次江南造船厂的全厂大会上,当老厂长在台上作报告时,陈强坐在台下听讲,并对周围的同事说:“有一天我会坐到上面去。”

1997年,已经担任江南造船厂高管的陈强被委以重任,奉命建造当时中国最大的船厂上海外高桥(600648,股吧)造船厂。他向上级拍了胸脯,表示自己将用4年的时间建起船厂。按照当时国内的经验,一个新船厂从开工建厂到交付首制船正常速度需要10年时间。

在全世界都不相信陈强的时候,他做到了。2000年,时为国内最大的造船单体项目上海外高桥造船厂迎来机器轰鸣。

然而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滋味。2003年10月,陈强迎来了他命运中的一次巨大转变,为10年后一次中国造船业的风云突变埋下伏笔。

2003年10月份,陈惠娟接到了如皋人张志熔的电话,对方表示“有一个难以想象的大项目”,一个好朋友愿意和他共同来做。张志熔的语气中充满了激动和兴奋,并立即邀请陈惠娟前往上海见面。陈惠娟处事果断、敏于行动,接完电话之后,她立即驱车赶赴上海。

在以陈强为主角的文学作品《船梦》中,作者描述陈惠娟当时的心情称,就像一个阅读侦探小说的读者急于揭开故事的谜底:“从如皋到上海有三四个小时的路程,那时苏通大桥尚未修建,中途要登上长江渡轮,跨越江流。陈惠娟踏破铁鞋,一直在寻找一举改变如皋经济面貌的大项目。那么,长江的另一边,会有什么等待着她?”

陈强就此开始了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并迎来与张志熔、陈惠娟的一段合作蜜月期,陈惠娟主政的如皋市亦将造船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通往“中国造船业盟主”的道路上,如皋从此两脚都是油门。

在公开场合,陈强与张志熔关系良好,时常盛赞张的胆识与远见,但业内素有二人貌合神离的传言。一位不愿具名的熔盛重工员工对本刊记者表示,张志熔只是想赚钱,一遇到形势不好,他会随时抽身而退。

资本与产业融合失策是近年来产业发展典型矛盾之一,在造船业则尤为突出。江苏泰兴的一家民营船企江苏港华船业有限公司(下称港华船业)老板为了躲债,干脆躲到国外。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张维竞亦分析,“资本家”是不用担心他们会吃亏的,他们随时都会在形势不好时撤离。

相比于港华船业,熔盛重工稍显幸运,因为有陈强。“陈强人倒是很能干,但不会因为他很能干,就把所有问题都给掩盖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高新工程处副处长付春红给了陈强很高的评价。

张志熔离去,被认为是熔盛重工回归产业理性的重要标志。但此时的熔盛重工已是危机四伏,理想主义者陈强亦迎来重重挑战。

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在2012年上半年净利大跌82%,全靠6.7亿元的政府补贴才保住盈利不致亏本。有分析者认为,真正让熔盛重工头疼的是25年来最严重的航运低迷导致的船舶供应过剩,而造成供应过量的罪魁祸首,正是熔盛重工自己。“在早些年张志熔和熔盛重工风光的时候,就有无数警告的声音称其将摧毁自己并拖累整个造船业,现在来看,该公司正在吞下苦果。”一位证券公司分析师称。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产生过剩的失控局面下,熔盛重工不得不采取收缩战略。来自中国船舶(600150,股吧)工业协会2012年对全行业的统计资料显示,尽管2011年熔盛重工的新接订单量是全国第一,但造船完工量却是全国第五名,前四位分别是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和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