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王志与杨丽萍对话《云南映象》

2017-10-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物背景:杨丽萍,云南大理人,白族,1971年被招入云南西双版纳州民族歌舞团,1980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1994年她创作的舞蹈<雀之灵>

人物背景:杨丽萍,云南大理人,白族,1971年被招入云南西双版纳州民族歌舞团,1980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1994年她创作的舞蹈《雀之灵》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作品金奖,1998年她自编自演的电影《太阳鸟》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4年她导演并主演的大型民族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获“荷花奖”5项大奖。

解说:2004年4月10日,舞蹈家杨丽萍带着她的大型民族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在北京保利剧院登台亮相。这台由杨丽萍担任艺术总监,总导演,领銜主演的歌舞集,从去年8月份演出到现在已突破130场,观众达6万多人次。

演出所到之地在观众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剧组的大部分演员来自农村,歌舞素材取自于山村的田间地头,服装道具也是出自民间,有评论认为《云南映象》展示的原生态歌舞是对中国民族歌舞的启蒙,它对目前舞台上充斥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华丽的民族歌舞做出了事实的批判。

记者:那原生态是不是你的包装呢?按我们的理解生活中间你可能到村里去,到寨里去,你采风所看到的那些才是原生态,上了舞台可能就不叫原生态了。

杨丽萍:不不不,,舞蹈它是无处不在的,你插秧的动作也是舞蹈,你纺线也是舞蹈,我决得就是舞蹈,你推磨,躲避树枝很多很多都是舞蹈,只是我们太习惯于去看那个是舞蹈的舞蹈。

记者:但是如果说搬到舞台上没有你后来的编排,它还会有那么吸引人吗?

杨丽萍:我觉得如果换一个人做可能会很难,因为他首先没有这个能力去传承这种东西,我自认为自己有这个品位和这个眼光来整合这种歌舞,因为我对它太有感情了。

记者:批评的意见,称之为民俗的展览,说杨丽萍你不是在编一个舞蹈,你是在搞一个民俗的(展览)?

杨丽萍:我的工作本来就不需要去编什么,我的工作是去整合。我不想要去急于表达自己,因为这种东西以经不是个人的东西,这是整个民族的东西。

记者:那照你这么说人家批评你搞民俗展览,你觉得是在表扬你吗?

杨丽萍:不一定要去在乎别人说什么。我觉得我因为我很尊重这个东西,我认为这是一个审美的问题了,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审美的能力。

记者:那你通过整个《云南映象》,你是想给我们说一种情绪还是说一个故事?

杨丽萍:我想就是说在云南这种高原生活的这些族人,他们怎么创造了这么丰富的舞蹈,这些舞蹈是这么具有人性,这么具有魅力。

解说《云南映象》剧组有近70名演员组成演出阵容,在演出时对外宣称有75%的演员来自于云南各村寨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没有受过舞蹈的专业训练。

记者:那《云南映象》另外一张牌就是75%以上的“非专业”演员,为什么这么做?打这个牌是为了商业的考虑?

杨丽萍:没有,因为我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的,我个人就是跳民族舞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我也是从小就生活在那个地方,然后后来成为一个职业的,但是我懂得舞蹈,它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它不是一个空泛的东西,如果是空泛了它这个东西就没有灵魂了,舞蹈就没有那种感召力了,它失去了它的那种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