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忠善译 重识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价值
摘 要:甲午海战之后,马建忠提出设立翻译书院的建议,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并提出了"善译"理论。"善译"理论基于现代语言学,开创了中国译论的语言学研究模式,同时提出了将"读者反应"作为衡量翻译标准的好坏。马建忠"善译"理论超越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水平,拉开了中国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嬗变的序幕。
关键词:马建忠;"善译"理论;读者反应;语言学模式
引言:
纵观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其论述虽然已涉及到原文的语言、句式结构与文章体裁等问题,但论述主要还是基于个人经验。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为主线的传统译论,其语言观指向人文主义,其理论关注点自然而然也就局限在语言和文本之间的转换(王洪涛, 2005)。 直到1894年,马建忠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基于现代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善译"理论。
一、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自此,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危机之中。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必然走向失败,中华民族岌岌可危。
同年冬,马建忠向清廷上书《拟设翻译书院议》,明确指出翻译事业对中国抵御外敌及自身繁荣自强的重大作用。针对这一目的,马建忠在其文中还分析了当时译事之失,提出了创建翻译书院、培养译才等建议。
他主张建立的翻译书院作为专门培养译书人才的高等学府,比"同文馆"还高一级;其具体建议涉及翻译学员选拔、翻译教学法、师资、词典编写、译书、购书、出书等,强调"翻译书院"必须教、学、译、出书相结合(陈福康, 2011:72-73)。
传统译论下的翻译多与西方人合作,文本选择依据他们的爱好和专业,中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本没有话语权,更谈不上译文质量的好坏。基于此,马建忠提出"善译"理论以期改善中国当时的翻译境况和窘境。
二、马建忠"善译"理论
1894 年冬,甲午海战惨败之后,马建忠更迫切地希望改变清王朝内忧外患的窘境,他向清廷上奏《拟设翻译书院议》,旨在培养翻译人才。在这一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善译"标准: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粗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陈福康, 2011:72)
何为"善译"理论?马建忠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要通透原文意旨,不断推敲,以期心领神会。下笔之前要临摹原作之神情,传达原作之语气。翻译完成之后,译文要达到"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也就是:译作既要忠实于原作,又不得有丝毫出入。马建忠写到,"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他认为翻译完成之后,还要看读者的反应,是否与原作读者的反应一致。没有分厘丝毫的差别,读者能从中得到与看原文同样的收获,这样的翻译可称得上是好的翻译。
此外,马建忠提到,称得上"善译"的译作不仅"无毫发出入于其间",而且"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因此,他的"善译"具有双重标准:其一为译作在内容上要完全忠于原作,不得有丝毫出入;其二为译作读者反应要与原作读者反应相一致(张成智, 2011)。
因此,马建忠的"善译"理论不仅逻辑清晰,而且包含鲜明的翻译方法和译作衡量标准,其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三、"善译"理论之现代阐释
现代阐释不是简单地改变传统译论的表述方式,也不是仅仅赋予传统译论以现代内涵,而是深入挖掘传统译论的理论内涵,明确其当代价值,进而在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达到对传统译论的突破和发展(石永浩等, 2007)。
(1)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善译"
"善译"理论采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马建忠在文章伊始已交代得清清楚楚:"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两国之文字"即是原文与译文,"字栉句比"即采用对比研究方法。由此看来,翻译要对原文与译文在多个语言层面上进行分析对比。此外,"善译"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合理运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充分应用语义学,"……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即准确理解原文意旨所在;应用语音学,"审其音声之高下",即翻译者要紧贴原文基调;应用文体学,"尽其文体之变态",即译作在文体上与原作相一致;应用句法学,"析其字句之繁简",即准确分析原作句式结构;应用词源学,"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等。
上述观点表明马建忠的"善译"理论已经涉及到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学科:语音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善译"理论所蕴含的语言学概念以及采用的对比研究,都意味着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发生了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