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山水画作品欣赏
陈师曾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湖南,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人士,所以陈氏学堂里的课程不仅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还设立了数学、音乐、绘画等新兴科目,甚至特别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文。陈师曾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开明的环境中成长,这对他一生的处世为人以及艺术态度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陈师曾自幼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喜好和天赋,居长沙时,他师从善画梅花、草虫的尹和伯,从此奠定了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次年偕其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
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之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在日本留学8年后于宣统二年(1910年)归国,时年35岁。 回国后陈师曾先就职于江西省教育厅,不久即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教授博物学。
1913年,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仅半年又北上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同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1916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9年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由于陈师曾的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四全”,因此被公认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最有名望的画家。
1923年夏,陈师曾的继母病危,他哀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竟致染病逝于南京,享年48岁。陈师曾的艺术生命就此嘎然而止,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