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武安伯延镇开机
[导读]日前,由河北影视集团、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京启动并于近日在武安市伯延镇开拍。影片背景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4个昼夜与当地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虽然距离周总理来此调研已有51年,但是武安市伯延镇上的群众对总理的敬爱之情至今仍刻骨铭心。当年曾亲眼见到周总理的老人们,回忆往事感慨万千。眼下,影片正在紧张拍摄,记者探访伯延镇获知,300余当地百姓变身群众演员,积极参与,不计报酬,协拍中重温周总理的爱民情谊。
燕赵都市报驻邯郸记者 邢云 陈正 文/图
往事钩沉———
周总理伯延听民声,大食堂从此熄火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加之浮夸风盛行,全国人民生活困难。1961年1月,毛泽东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随后中央领导纷纷下基层调研。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到过邯郸,此行却是周总理非同寻常的一次。
1961年5月3日,周恩来总理乘专车由邯郸到武安,下榻于部队的一个营房,开始了对伯延的4天考察。
周总理每天早饭后乘车到伯延,晚饭前返回驻地,中午在伯延就餐。一天到晚访问社员,与社员、干部座谈,了解群众实情。当时伯延有1548户,5073口人,4个生产大队,30个小队。
当时伯延人是一人一天七两饭票。早晚各二两窝头,中午三两窝头。窝头是玉米芯碾成面后掺了红薯面或玉米面做成的。一日三餐的菜汤是用杨、槐树上的叶子和地里的野菜熬制成的。故而,伯延有了不成文的约定,那就是捋叶不折枝,拔菜不拔根。食堂成了当时社员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5月3日,周总理召开11名大队、小队干部座谈会时,问:“你们回去好好讨论讨论,食堂办不办好?”
5月4日的座谈会有12人参加,有10人说食堂不好,要求回家吃饭,只有2人说好。社员们说:“过去要谈食堂不好,就受辩论,说是社会主义的绊脚石。”谈到食堂问题时,一位叫张二廷的社员对总理说:“再晚二年,你也就吃不上饭了。
因为一亩地只打二三十斤。我们生产的吃完了,哪能交公粮叫你吃?”总理说:“你的批评很对,我很难过,上边不了解情况,下边乱指挥,搞得你们生活困难,怎能不难过?”总理和敢说实话的张二廷很快交上了朋友。
5月5日,总理又去张二廷家看望,当知道他有4个孩子时,提出要帮他抚养一个女儿,长大后再送回来。张二廷急忙婉拒,说着泪水也掉了下来。
这一天,在13人参加的座谈会上,谈话的内容依旧有粮食问题。为了了解到真实情况,晌午,总理突然决定换一个食堂吃午饭。由于时间晚了,总理就与炊事员一起吃饭,喝了半碗社员们吃剩的玉米面糊糊,还掰了一块代食品窝头看了看。
5月6日,座谈会上,总理的开场白是:“前两天,给干部座谈,给社员座谈,那是背靠背。今天,因为大家敢说话了,干部和社员一起座谈,这是面对面。中央、省、市、县、公社、大队、小队七级,一层管一层,但反过来是群众管我们。”此次讨论,先锋队第四小队的63户中,有58户愿意退出食堂。
在伯延调查的4天中,周恩来先后召开了7次会议,与会者有干部、社员、农机站和修配厂的工作人员,调查范围非常广泛,了解到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
伯延之行触痛了忧国忧民的总理,在5月7日凌晨3时,周总理在下榻处给在上海的毛泽东主席打电话汇报了调查的情况。此后不久,全国大食堂逐渐熄火。
倾情助拍———
村民提供一切能提供的帮助
如今,伯延的土路已被水泥路所替代。两年前,记者曾就《领袖的河北踪迹》来到伯延镇采访。这一次,伯延镇繁华依然,沿街门市物品丰富,居民们穿着越发时尚。
伯延村民房鸿业今年70岁,早年,他曾与张二廷住在一个院。他说:“二廷活着的时候,经常给我讲起当时总理和他交朋友的事情。”
在一个叫元宝坑的广场上,几位当时六七岁的孩子如今已成为老人。他们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在村里有一面伯延人为纪念周总理视察而专门修建的纪念墙,图文并茂,每一位伯延人都怀有崇敬之心,对那段历史也铭记于心。
几天前,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剧组来到伯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穿着、标语……将伯延人又一次带入那段历史时空。
连续多日,房鸿业脸上的胡子都没时间刮一刮,他和几位老人忙着帮剧组协调,帮一切能帮得上的忙。“伯延镇5个街道:先锋街、先进街、和平街、胜利街和建设街,再加上附近的东万年村、龙泉村等等,约有三四百名群众参与进来,积极踊跃,当上了‘群众演员’。”房鸿业说。
据介绍,300多名群众演员中,年岁最大的马同廷已有86岁。这些群众演员,绝大多数在影片中充当正经八百的“群众”角色,没有一句台词,没有长时间特写,默默无闻,镜头仅是一晃而过,但他们依然乐意参与,兴致不减。
73岁的宋庆泰说:“其实,老百姓不是为了在电影中有个露脸儿的镜头,而是心里装着周总理,真的愿意尽一份力,借机会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为了能够得到这个机会,很多群众自己做起当年的衣衫、鞋袜,不怕苦,不怕累,不图报酬,提供一切能够能够提供的物品、场地等等,全力以赴协助拍摄。
几天前一个夜里,剧组拍摄一场雨中救秧的戏,在瓢泼的“大雨”中,三四百群众演员一起上阵,从傍晚6时许一直拍到凌晨时分,大家个个狼狈不堪,一遍遍重复,累得直不起腰,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
时光流逝———
有一种记忆叫难忘
相比于其他群众演员,房鸿业在电影中还有两句台词。
那是周恩来总理在结束考察,将要离开伯延时,亲口告诉大家:“伯延解散食堂!”社员们沸腾了,他们欢呼着,纷纷和总理握手。有一个老汉口呼“周大人”,双膝跪地,给周总理磕了一个响头。
“我就演那位老汉。”房鸿业说,除了一句“周大人”,还有就是撩开裤腿,让总理看一着浮肿的腿……“那个年月,因为吃不饱,吃不好,很多人身体浮肿……”房鸿业回忆。
时光流逝,有一种记忆叫难忘。
我们得感谢伯延人的实话实说和伟人对历史的实事求是态度,在国家最艰难的日子里,总理身体力行,来到百姓身边,说了一些掏心窝子的话,尝出了玉米糊糊的特殊味道,及时纠正了历史的偏差。
记者了解到,就伯延镇来说,见到电影剧组并非仅此一次。此前,曾先后有三次电影剧组来到这里,“但是时间都很短,唯独这一次,伯延镇是‘主角’,驻村时间最长,参与群众最多,工作量也最大。”
房鸿业感叹,“剧组对拍摄非常认真。”他举例说,当年周总理举行座谈会的地儿,原本有一块匾额,上书“育我菁莪”,是蔡元培亲书赠予伯延开明士绅房锦云的,悬于房家藏书楼,后不知下落。此次拍摄,剧组将其还原,并留在这里。
影片预计年底全国播出
据了解,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由武安市伯延镇政府与河北电影制片厂、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河北第七街区文娱传媒联合投拍。预计年底在全国各大影院、央视及网络电视播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该片既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15周年和正在开展的基层建设年活动提供了题材,又弘扬了普通百姓为国分忧的高尚品质,受到中央和省、市宣传部门的重视。该片由陈力担任导演。
华影公司执行董事长谷国庆表示,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策划已久,恰逢国家广电总局召开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会之际,华影公司联合河北影视集团拍摄此片,用伟人的视角、农村题材生动诠释上下一心,共渡难关、情感交融的感人故事。
创作面向三农,紧密贴近农村生活、农民群众,讴歌真善美的电影作品是电影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会不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丰富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段,力求做到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让电影真正走进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和心灵。
据悉,《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将是一部以小见大,反映出党的优良传统的作品。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陈力介绍,直到现在,广大农民这种自力更生、乐观向上的创造力和生活态度也是构成我们国家强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她在影片中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骨子里的爱国爱党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