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爱的回顾 (温氏33周年)陈瑞爱:“执着 用心做事”是一种优秀的习惯
理想,无关光鲜 我是1992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温氏的第一个大学生。当年6月份,我在导师罗远芳教授的推荐下,得到了一个社会践习机会,来到勒竹鸡场,受到了先董事长温北英先生的热情接待。
践习阶段,我经常到先董事长办公室与其交流,他很注重技术,哪怕是用药的记录他也会认真看。两个月的践习快要结束时,我拿着写好的社会践习报告给先董事长签字,签完字他就问我:“我们鸡场现在还没有技术人员,也没有大学生,你愿不愿意留在我们这里?”由于我在广州已有工作安排,当时并未萌生留下来的想法。
在与先董事长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流后,我承诺一个星期后给他回复。
在一个星期后我回复先董事长:愿意留下来。 8月12日我结束践习回到学校,于8月22日回到勒竹鸡场报到,成为温氏的第一个技术员。 当时从广州到新兴大概是8个小时的车程,全是泥巴路,交通非常不便。
我在良洞鸡场和榄根鸡场做实验时,条件确实不太好。因为离家近,我父亲经常从家里煲汤提过来给我喝,看到我简陋的工作环境,就忍不住说我:“你在广州有工作,何必在这里挨得这么艰苦呢?”有时候说到我自己也掉眼泪。
其实在工作特别艰苦的时候,我也有过动摇。有一次印象特 别深刻,先董事长安排我们到良洞鸡场后山去做白鸡试验,搭保温棚、拉电线、铺垫料,所有的工作都要大家亲力亲为。
我做了很多很多实验,一开始做了3500只鸡,失败了,第二批做到5000只鸡时,实验成功了。 由于鸡场挨着农村,在鸡场的宿舍比较简陋,我住的那个宿舍后面还正好有坟墓。
有一天晚上,半夜一个人起来喂鸡非常害怕,那是我最害怕的一天,脑海里曾闪过离开的念头。但是,熬过了最艰苦的时期,就更加坚定留下来的信心。 我想,让我坚持留下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喜欢兽医这个专业,也得益于我学习期间跟从的两位导师对科研的专注和坚持,对我感染很大;而且当时广东家禽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看到勒竹鸡场能有这样的规模我也比较惊讶,感觉来这里一定有机会发挥我的专业所长。
1992年恰好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学院与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我直接参与了一些合作项目得到了锻炼,更是坚定了我留下来的信心。二是集团对技术人才的重视。
不论是建立养殖防疫体系,还是建设实验室,先董事长都给予很大支持。三是先董事长提出的大同思想让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有责任的企业,当时勒竹鸡场饭堂挂牌吃饭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大同思想,确实把先进的理念一步一步实现了。
还有墙上那“奔向2000年,实现20亿”的目标写得非常工整有力,让刚刚毕业的学子真正看到了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希望。 从“三无”到实现科技助力养殖业发展 我到温氏时,集团尚未建立疫病防控体系,处于三无状态。
一是没有实验室,仅有的解剖室也非常简陋,靠肉眼进行判断,根本不能满足大规模养殖的需求。为此,我到勒竹鸡场后,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室。
实验室分为两部分,外面那部分用来开处方,里面做实验。实验操作台等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仅在一个简单镶嵌的玻璃箱内放上酒精灯,我白天到农家给家禽诊病、开处方,晚上做临床解剖和实验室诊断,就这样一步步将实验室建了起来。
二是肉鸡成活率低,当时集团的肉鸡上市率只有68%,没有生物安全防控概念,也没有更衣消毒的概念。例如我们进种鸡场,不穿白大褂不换鞋,鸡经常生病。
后来我提出进鸡场前一定要换上白大褂、水鞋,经过消毒才能进去,先董事长非常支持。实施这一系列措施后,鸡群减少了生病。还有为了方便做实验,我希望实验室能够配备一张可以升降的凳子,这件事受到的阻力也很大,因为这些配置直接提高了养殖成本。
但这也是传统养殖向专业防控需求转变必须经历的过程,后来也慢慢转变了大家的传统养殖思想。1999年,我建立了我国首套“家禽生物安全系统的建立与推广应用”技术,使集团肉鸡养殖规模上市率得到有效提高, 在防控方面为集团大生产和产业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到集团工作以后,我经常骑自行车或摩托车下乡做疫病诊断,当时新兴县加起来共157个村庄,我基本都跑完了。
甚至有过一天内驾着摩托车行驶了154公里的记录。当时养殖的成活率非常低,鸡病也比较多,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有时候养殖户在大冬天的晚上来敲门,哪怕是一个法氏囊病,我也要下乡出诊,在三更半夜下乡是很平常的事情。
在那时我们也遇到很苦恼的问题:我们能够诊断出一些疾病,但苦于没有药物进行治疗。当时国家对兽药的管理还不太规范,全国范围仅有28家正规企业,生物制品行业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整个行业条件很落后,在疫病防治上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大生产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允许有条件的企业研制使用自家苗。于是集团在1992年10月,成立了制剂实验室,开展传支、法氏囊等疫病的技术性研究,开启了动保事业之路。
为满足自身大生产需要,后来集团又萌生了建立兽药生产和研究基地的想法。1995年初,我们请来了华南农业大学兽医药理研究室退休老师董漓波教授,牵头筹办温氏动物保健品研究所,走上边研发边生产兽药的道路。
但是,随着集团养殖规模化的扩大,遇到第一个障碍就是疫苗供应不足。当时只有“两苗一药”。加上国产疫苗的效果不佳,进口疫苗企业也仅有两三家。
集团没有生产疫苗的条件,就一直在探索,努力解决这个问题。1999年,集团和华南农业大学兽药厂成立中试车间,开展禽流感H9疫苗相关研究。但后来遇到国家政策的限制,中试车间也不准生产了,在政策的限制下,我们又没有别的办法,就想寻求并购或合作来实现疫苗生产。
接下来,我们先后到青海、吉林、贵州等地与5个厂谈合作,都没有成功。有一次去吉林谈合作还遇上了50年一遇的大雪,那天刚好是年初九,小组成员到达吉林已经是晚上12点了。
飞机由于大雪无法在吉林降落,只好又绕到沈阳降落。我们在沈阳买了厚厚的棉衣裹在身上,从沈阳乘车到吉林,当时雪下得非常大,非常冷,人走路都很艰难,车子更是绑着铁链才能开。
抵达吉林后,天都快亮了,我们继续与对方谈合作,但最终也没有达成合作意向。后来好不容易与贵州一家药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图纸也出了,并着手车间的筹建工作,但最终因对方的原因终止合作。
接二连三的谈判失败,使我们认识到还是要自己闯出一条道路实现自我突破,于是开始向农业部申请疫苗生产的资质。终于在2001年10月22日,农业部批准了温氏股份进入生物制品行业,集团在与华农合作中试车间的基础上,开展了禽流感疫苗的生产与研发。
从管理半径考虑,新公司建设地点定在了肇庆高新区,由于肇庆高新区又名‘大旺’,而‘华农’是指华南农业大学,两者就构成了‘大华农’,此时我们终于正式开始建设第一个GMP车间!
现在我国生物制品企业达到120多家,其实就是从温氏股份开始的,集团开创了民营企业进入生物制品行业的局面,推动我国生物制品行业的发展。 大华农成立后,如何实现科技推动产业发展,在这条道路的探索上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找到出路,使大华农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助力集团养殖业发展。
铁肩柔情,坚持把事情做好 从我自身来说,我在集团工作了24年,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事业部总裁,这一路走来,“执着、用心做事”是我一直坚持的。
精诚合作是温氏文化的核心,我一直用温氏文化感动合作方,包括农业部、科技部、发改委、证监会……这也培养了我的韧性和执着,遇到困难不害怕和逃避,用真诚去打动他人。
由于温氏真正为三农服务、实现走共同致富的路,所以公司一直以来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作为一名女性,在工作中我遇到很多挑战。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喝酒,但有一些场合,我们还是为了业务的增长拼了!还有出差也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当时我们一个省一个省地跑招标,非常艰辛。
但作为女性,同时也会把事情做得更细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常常提前完成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更多的事情。因为做事情是一种态度,一种优秀的习惯。
从先董事长到现任董事长,包括CEO,他们没有告诉我要做什么,没有给我安排任务,都是自己主动去找到任务跟目标,这样也锻炼了我。所以,由于有这些机会与信任,我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而我也将集团对我的信任转化为责任,促使我把事情做得更好。(张晶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