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纵横]“小香玉”之争

2018-04-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市民一:我认为提出取消这个艺名是正确的,她到长治,去山西长治到那办了个戏校,所以她一直都没有,她培养的学生尽是唱唱歌,干

    河南省郑州市市民一:我认为提出取消这个艺名是正确的,她到长治,去山西长治到那办了个戏校,所以她一直都没有,她培养的学生尽是唱唱歌,干干啥,没有继承常香玉的流派。

    市民二:我们心里都觉得不公平,心里不愿意,

    记者:不愿意让收回这个艺名

    市民二:那当然是

    记者:觉得最好的继承人还是小香玉

    市民二:那当然是,还是小香玉,小香玉还应该是小香玉,不应该把艺名收走。

    解说:几个月来,在河南郑州市,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关于小香玉艺名去留的问题。说到这儿,我们先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2004年5月14日,豫剧大师常香玉在临终前签署了一份声明。 

    常香玉的儿子陈嘉康:老太太(常香玉)看到小香玉年轻时还是很吃苦的,随着时间的延续,慢慢她不再搞豫剧了,不再唱戏了,老太太很失望,你培养的学生没有唱,不能说没有唱豫剧的,起码是没有真正戏曲演员这类的,她没有培养出来,再一个你自己现在的年龄,40岁的年龄正是演戏的时候,你也没有继续演,老太太对这一方面很失望。

    解说:一年后,也就是常香玉逝世一周年之际,这份声明被公诸于世。 

    常香玉的儿子陈嘉康:我想如果能以老太太的去世,也许对小百玲有一个震动,以后使她重新做起常派艺术,豫剧传人的这个工作,结果等了一年了,她(小香玉)继续她行她素,结果最后才拖延了一年,到了这个时间对外公布,也算完成了老太太一个心愿。

    解说:声明一公布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不少媒体竞相报道。当时,我们《新华纵横》栏目也予以了关注。

    新华社记者张彩霞:我们一开始就关注这件事情,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常香玉和小香玉她们两个人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名人,他们之间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关注点,第二,一代大师常香玉在临终时做出这样的声明,这里面肯定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针对这两点,我们展开了调查采访。

    解说:在对上百位观众以及戏曲界专家和法律界人士的调查采访中,关于小香玉艺名该不该收回的看法社会各界众说不一。一时间,这件事情陷入了争论的旋涡之中。

    新华社记者张彩霞:后来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当时许多媒体都做了报道。但是,这个时候,事件的主角之一陈百玲,也就是小香玉,她一直保持沉默,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我总觉得对于这件事情一定得有第三方的声音,也就是说一定得有小香玉的态度和意见。

    解说:小香玉,原名陈百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孙女。6岁开始跟父母住进河南豫剧团的家属院,由于受艺术的熏陶,10岁时,他瞒着家人偷偷考上了河南省艺术学校。1982年,17岁的陈百玲因出演《花木兰》一夜成名。

后常香玉夫妇发现陈百玲是一个唱豫剧的好苗子,要为陈百玲正式改名为“小香玉”,可当时陈百玲并不愿意,在郑州市市委书记的说服下,陈百玲才接受了“小香玉”这个艺名,成为大师的亲传弟子。 在大师的密切指导下,随着《白蛇传》、《五女拜寿》等一系列优秀剧目的推出,小香玉的名气越来越大,演艺事业如日中天。

    小香玉:那也是1982年以前,奶奶爷爷还有我们的市委书记,就说你应该叫小香玉,给我改名了,我还觉得奇怪,我说也没个姓,就小香玉就姓小啊,后来奶奶爷爷还有市委书记说叫小香玉这个担子会更重了,就这样就叫了,我也不是特别想让改,因为陈百玲好多报社、媒体都评价说神童陈百玲,然后我说陈百玲呢,说你就叫这个,后来1982年有一次,我记得正好那是一年春节,后来在中南海演出,1982年的春节,我正好是17岁生日,就听到前面的报幕说,前半部《花木兰》由小香玉扮演,后半部由常香玉扮演,从那时候,我知道,可能以后就叫小香玉了。

    解说:1994年,小香玉把自己的几十万积蓄拿出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希望艺术学校。随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小香玉认为豫剧戏剧以后没有什么大的希望。 在演艺上慢慢发生了改变。由此,也引发了常香玉要收回“小香玉”艺名之举。 但在社会争论面前,作为主角之一的小香玉却一直保持低调,不愿接受媒体的采访。记者经过多方努力,才联络到了她。

   小香玉:因为没有常香玉就没有小香玉的今天,同时我又觉得我是奶奶最称职的孙女和最称职的小香玉。

   解说:小香玉告诉记者,她是从学习《红娘》、《花木兰》、《白蛇传》等常派代表作品发展出来的,常派艺术是她的命脉,所以她的艺术特色和她教的学生们都是很张扬生命力的。

   小香玉:可能不是一代人,对艺术理解的角度不同。在我的角度,我理解我继承常派继承的非常好,是因为我用现代的人、现代的市场和时代感的一些东西,把我奶奶给我的这些,比如说《花木兰》经典的,包括我后来发展的一些小型的音乐剧和学生们一起更新的那些豫剧形式的东西拿出来,那不是好多观众都看到了,而且更多的青年观众也喜欢了,我理解是如果更多的人知道了,喜欢了以后才是是做到的,让人看见了,如果说我要是每天大概就像现在的一些艺术团体,没有更多地贴近观众走,那它就不能良性循环,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是做得非常好,而且在继承常派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这也算我的一种新的形式,也算一种延续或者发展或者说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到了、喜欢到了、看到了,我反而觉得这是做得最好的。

    解说:那么,小香玉的这种做法到底是对常派艺术的一种探索和发展,还是有悖于常派艺术呢?

    河南省剧协原主席荆桦:小香玉这样发展走得是不是弯路,现在我觉得还不能下结论。艺术不能一成不变,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也不能不越雷池一步,事物在变化中才能前进。

    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石磊:你究竟是糟踏了艺术;你究竟是糟踏了豫剧;你究竟是糟踏了常派还是改革了常派,得让观众说话,自己说不行。

   主持人:小香玉艺名之争,说到底是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创新之争。平心而论,在普及豫剧这一点上,小香玉确实功不可没。她把豫剧唱段歌唱化、娱乐化,使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都通过小香玉,知道了豫剧和常香玉。

从这一点来讲,“小香玉”艺名收不收回已没多大意义,只要你的艺术大众喜欢了,人们就会记住你,你所在的门派就会发扬光大,反之,再好的艺名,演不出观众喜爱的戏,也会被大众所遗忘。好,感谢关注今天的《新华纵横》,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