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的妻子 方东美:熟悉而陌生的大师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美国南阿拉巴马州大学教授孙智先生如斯赞叹:"他学问真好,不在中文系,可中文比中文系教授好;不在外文系,可外文比外文系教授好;不在西洋,可西洋哲学比西洋人好;不在

美国南阿拉巴马州大学教授孙智先生如斯赞叹:"他学问真好,不在中文系,可中文比中文系教授好;不在外文系,可外文比外文系教授好;不在西洋,可西洋哲学比西洋人好;不在和尚庙,可佛学比和尚好……"———他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方东美。

名门东美

方东美出生于安徽桐城(今枞阳)———义津镇坐落于枞阳、桐城间的省道,一条向西的乡村道路,小型机动车可以勉强通行。曲曲折折二十余里,是杨树湾村大李庄,乃方东美先生出生地。

———这里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乡村,农舍田野,村树四合。很难想象从这里走出的农家子弟方东美,竟以当代智慧,圆融佛儒道、会通中西哲学与文化,建构起以生命为本体、统摄万有、兼容并包的宏大精深哲学体系,达到前人未有的高度,并改变西方对中国哲学的偏见。

大李庄透出偏远与闭塞,源于现代社会的蓬勃兴起———漫长的水运时代,大李庄濒临菜子湖,通江达海,其实是便捷的交通之地。而于此逐水而居的,更是后人尊崇的豪族名门———中国方氏家族,历时四千七百余年。这里的桐城方氏,文天祥称之"声光显赫",梁实秋、钱理群誉其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仅次於曲阜孔氏"。方东美之父只有一个登仕郎的身份,但其族祖方以智、方苞等早已名闻天下,学术文章群星璀璨。

方东美先祖于元初迁居桐城,一世方德益,二世方秀实,三世方谦……二十三世方东美……自明代以来,桐城方氏瓜瓞绵绵,俊才辈出,28位方氏族人跻身进士。方东美五世祖方法,在家族中第一个科举入仕,授四川都指挥使司断事,"靖难之役"中效法宗师方孝孺,投江自尽。

七世祖方佑,有明代"真御史"之美称,因忤宦谪迁湘桂,终于"桂林府"任,从此以方德益为始祖的桐城方氏,被尊为"桂林方"。中国流传最广的文学流派"桐城文派",便以桐城"桂林方"为中坚。方东美的横空出世,似乎自在情理之中。

方东美不到两岁父母双亡,赖兄长抚育长大成人。长兄道怀,务农;次兄义怀,曾任桐中校长,桐城教育局长,毕生从事教育。方东美十四岁入桐城中学,十八岁毕业入南京金陵大学预科,次年升哲学系本科,从此走出乡村,步入学术殿堂。

"怒美"时代

方东美的青少年时代,是一个思潮风涌的时代,也是一个革命的时代。方东美青少年时,好学深思,尤富正义感,同学呼之为"方怒美"。

1919年,20岁方东美参与发动了南京的"五四运动",加入"少年中国学会",为南京"少中"分会发起人之一,并在《少年中国》杂志发表数文。次年"少中会"创办《少年世界》月刊,先生任总编辑。方东美曾言:我信原定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规定,有益于社会,无愧创造少年中国。

但方东美绝非纯粹的热血"愤青",他申明大义,而坚守理性。1920年5月,全国学生闹罢课。金陵大学学生集会时,台上反对罢课的人被打得半死。方东美则冒险登台,演讲了两三个小时,引导青年学生趋于理性,化解了无谓的学潮。

但面对暴力,方东美又无所畏惧。1927年宁汉分裂引发学潮,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李烈钧悍然下令开枪,打死中央政校学生袁大煦。方东美毅然与另两位教授,抬着袁大煦的棺材与学生游行示威,前往国民政府声讨,迫使李烈钧第二天下台。

抗战爆发,方东美更加肩负起知识分子的民族大义。1937年,他应国民政府教育部之邀,在中央广播电台连续发表八次演讲。他在讲演中说:"他们(中国先哲)遭遇民族的大难,总是要发挥伟大深厚的思想,培养广博沈雄的情绪,促我们振作精神,努力提高品德;他们抵死为我们推敲生命意义,确定生命价值,使我们在天壤间脚跟站立得住。

"方东美以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鼓舞青年与日寇作生死搏斗。抗战胜利后,有人指责留在南京的学生是日本顺民,方东美则又不以为然,怒斥道:当撤退时,无飞机、无轮船可坐,无火车可乘,所以才留下来。天下只有伪政府、伪币制,哪有伪人民,伪学生的?

血与火的时代,方东美坚守了自己的理性与思考。方东美早年就读南京金陵大学,因卓尔不群险遭开除。校长鲍尔文博士则慧眼识珠,力排众议并保送其赴美留学。方东美学成归国后,目睹中国分裂一幕,决心走纯粹学者一途。有人曾劝方东美介入政治,在思想方面帮助国民党。方东美笑答:"搞实际政治有时候要拿头来换,我这个头脑已经保留,我要贡献给哲学思想。在政治上要我拿头来换,我没有这个勇气。"

"世美"风波

方东美自少年离乡,终生没有回归故里大李庄。在这个传统的故乡,至今保持着对大哲的陌生,抑或偏见———这或基于方东美与原配的离婚,或基于其长女的抑郁亡故。

1924年秋,留学归来的方东美曾返回桐城。当局教育界及全城乡绅亲友,隆重为之洗尘接风。这时的方东美与朱光潜,被地方评为"国学大师",国民党中央教育部和安徽教育厅的喜报与证书,也恰在此时送到。衣锦还乡的方东美,回乡的第一件事却令地方为之轰动———

1928年,方东美与高芙初结婚,次年长子方天华出生。方东美原配为同在大李庄的盛氏,方盛二氏本为世戚,方盛二人婚后育有一女。颂扬赞美声犹萦回在耳,方东美提出了与盛氏离婚,且写成诉状递到法院,成为桐城地方法院的"第一例离婚案"。

桐城地方传统深厚,方东美之举震惊全城。最为恼火的是方、盛二氏的家族长辈,他们轮番登门劝说、开导、谴责,要方东美珍惜方、盛二氏的世戚之情,维护方氏家族的世代美誉。就连二哥方义怀,也对其弟也颇为不满,认为他洋墨水喝多了,头脑发昏。

时任桐城县长吴佑三,本是一个清末举子,一向奉理学为神明,此时尤为失望与愤怒,他对方东美指责说:"当了洋博士,便要数典忘宗吗?难道你忘了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古训?!"

荣归故里的方东美,一时众叛亲离,被人呼作"方世美(陈世美)"。只有二嫂疏毅芝站在他一边,这是位热肠义胆的新女性,力排众议,奔走呼喊,但收效甚微。开庭之日,县城万人空巷。县长吴佑三早在三天前就亲拟榜文,故特地命人张贴在城墙四门与孔庙招壁,以期煽动舆论。

由于围观者甚众,法庭狭小,吴佑三便在县衙广场审理。原告方东美及其委托人疏毅芝刚一露面,即遭攻击:有人从脚边抓起烂泥,有人从怀里摸出鸡蛋,朝他们狂扔……现场秩序,法警根本无法维持。

法庭上的方东美,尴尬而愤怒:"县长先生,我提请你注意:这是法庭而不是放牛场。发生在眼前的事,岂只侮辱我个人的人格,也在侮辱法律的尊严,损害当局的声望。"吴佑三则曰:"众怒难犯,民意难违。方博士和二少奶奶,应该体谅民众心情。

"方谈法律,吴对情理、周公制礼,振兴古风……被诉人盛氏,中途离开会场,爬上城外山顶,呼喊如果判决她与方东美离婚,便跳崖寻死。会场顿时乱到了极点,唾沫和叫骂,几乎淹没了方东美和疏毅芝。

方东美原想为乡梓年青一代树立楷模,撞开封建礼教、宗法观念。岂料自己却召来众叛亲离,碰得头破血流。深感悲哀的方东美,第三天愤然离开了这座古城,踏上北去的旅途。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杨树湾……

去台赴美

离开家乡的方东美,踟躅于武汉街头。在这里,他邂遇了朱光潜。方东美与朱光潜的家乡,相隔十里,二人既是同乡、同学,亦为好友。朱光潜为当代著名的美学大师,终生建树不断,有"学术界的傅作义"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选择了留在大陆,而方东美则去台赴美。

方东美与毛泽东与蒋介石均有交往。蒋介石曾从方东美学习《易经》、王阳明与辩证哲学,给方东美执学生之礼,方则以布衣给蒋介石行国家元首之礼,两礼并行,为一时佳话。蒋介石兼中央大学校长后曾到校视察讲话,随从人员将大礼堂座椅全部搬出。

方东美时任哲学研究所所长,见此情景勃然大怒:"来者何人?"闻听是蒋介石后,方东美更加气愤地说:"既是校长,岂可以不敬师?"此语一出,全场哗然,座椅立即得到恢复……1951年,蒋介石曾设宴招待部分大学教授,在座的便有52岁的方东美。

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18年,毛泽东游南京,受到"少中"会友的热情接待,以年长被众人呼为"毛大哥"。"少中"会友欢聚一堂,高谈阔论,唯独毛泽东沉思寡言。众人思忖他只是师范毕业,并无大学学历,于是纷纷劝他进大学深造。

毛泽东自嘲笑道:"年纪大了!不中用了!"众引《三字经》"苏老泉,年二七,才发奋"云云,以示鼓励,并纷纷解囊,赠送车资盘缠,帮助其北上进北京大学学习。毛泽东到北平后,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后经李大钊引荐,走上革命道路……

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专门宴请在渝的"少中"会员。会面时,毛泽东充分展示出领袖的风采。赴宴的方东美,用桐城方音说了一句:"这不是当年的毛大哥吗?"不料全场"少中"故人纷纷响应,齐呼"毛大哥到矣!"方东美自觉失言,毛泽东则说起当年到南京,茫无所知,从下关独上城头,穷一日之力,绕南京城墙一周。众人相顾失笑曰:"此乃万里长征之初步练习,今日仍有此雅兴否?"现场气氛,重新变尴尬为融洽。

抗战胜利后,方东美选择去台。1948年,49岁的方东美担任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哲学系主任。1959年,方东美应邀赴美讲学,并担任美国南达科州州立大学哲学访问教授。其后数十年,先后受聘密苏里大学、俄亥奥伯林学院任访问教授,往来台美之间访问讲学。1977年,先生患病,捐赠全部藏书,并嘱家人及弟子:从家里换着衣服,送到火葬场把它烧掉,烧成的灰,洒到台湾海峡与金门之间,一切都清清爽爽的结束……

1978年先生逝于台北,骨灰葬于金门海域。台海之间,留下一座无形的丰碑。涛声起落,答案有无———对大师而言,最好的答案或许就是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