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的老婆 林彪 胡琏 王耀武谁的军事指挥能力更高?
首先,不认为林在军事指挥方面有什么特别亮眼的表现。辽沈战役之前,优势已经那么明显,尚不敢打锦州,与毛泽东就打锦州和长春的问题争论了许久。四平四番战,无论胜败都无什么出奇之处。反倒是2战四平,廖耀湘先拿下本溪再会师包围四平以及3战四平的时候,陈明仁将大豆铺路,创造大豆防线更让人印象深刻。
林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功劳“辽沈战役”完全得自于四野力量的膨胀式增长。有资料显示,当时四野每个纵队都得有5、6万人。纵队满的装不下了,又编了十几个独立师。
东野吃的,穿的,用的,让关内大部分兄弟部队艳羡不已。整个东野不下百万,正规军也有70多万。而国军满打满算,正规军也就30多万。用杜聿明的话说是“敌倍于我”。东野优势这么大,占领区那么广,国军坐困愁城,共军赢下东北,还有什么悬念吗? 至于王耀武,在他入主山东之后,长期面临国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却虑有洞见。
莱芜战役,整个国军系统几乎就他一个人看得清楚华野在打什么算盘。
济南战役明知不可守而守之,也是出于军人天职,对上级的不合理命令硬着头皮执行的结果。济南战役前,潍县,周村等地已失,王耀武早早就提出山东国军全面南撤,坚守徐兖,收缩兵力。可这种纯粹军事战略角度出发的建议肯定不能被背着政治任务的蒋介石准许。
历史也不会给他实践其战略的机会。74师覆没后,王耀武在济南二绥区大楼里曾哀叹:“这么有力的部队,如果让我指挥,决不至于这样葬送。” 关于胡琏,其指挥能力在同级别国军将领当中,可称佼佼者。
战场表现冷静、细致,敏锐、坚决、又不失凌厉凶狠。南麻战役中,他对国军后勤人员的失踪,非常警惕,认为这是共军用捉舌头的办法来窥测国军的指挥部署,他亲自到一线的阵地监督指导工事构造,在被动防守中,保有强大的预备队(11旅杨伯涛),在追击战中不冒进,在防守战中有逆袭,在解围战中有轻装猛进的决心(豫东战役),确实当得起蒋陈二人对他的器重。
另外,国军将领和共军将领放一起比较是很难的,因为解放战争中国军的情报处于严重劣势,后期的兵力,后勤,往往也是捉襟见肘,此外还要面临时不时就出现的阵前倒戈(国军若干次重大失败,几乎都有类似事件发生。
淮海战役的冯治安,双堆集突围的廖运周,济南战役的吴化文,莱芜战役的韩练成。
)。种种缺陷使得国军将领的指挥能力对战果的影响微乎其微。设想,如果韩练成不捣乱,王耀武能不能把73军46师完整地撤到济南?如果这两只部队撤到济南,那么后期的济南战役,飞机场还轮得到吴化文的部队来守吗?吴不去飞机场,那么七十四军还会只空运7个连就被迫终止么?74军如果全数运到,再加上没有垮掉的全美械73军,桂系骨干部队46师,十万精锐,再加上84师,整2师,教导总队和交警部队,总共将近15万人,背城借一,华野以5个纵队能啃得下来吗?济南战役将不是是否8昼夜拿下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了!
打仗都说是打经济,打钱,但是那只是一个基础条件,也就是说拳台上必须首先是两个肢体健全的成年人,真要开打了,情报、后勤等因素的地位可以说是极端重要的。
一个瞎子背着50斤的面口袋,临阵突然又断了条胳膊,然后再和一个正常人打,你觉得有机会吗? 单从印象来看,感觉王耀武和胡琏难分伯仲。
二人临战头脑都比较清楚,指挥上也都比较坚决大胆,对情报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不要小看对情报的分析能力,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高级将领对情报的分析能力是决定其指挥能力的先决条件,面对纷繁复杂,甚至互相冲突的“绝对可靠”情报,你信哪一个?这是极端重要的。
淮海战役,杜聿明一去徐州剿总报道,就把一团乱麻,热锅蚂蚁一般的徐州剿总理清楚。判断共军不可能处处都是主力,一改刘峙手忙脚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应付,被牵着鼻子走的窘境。
王胡二人同样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从风格和做派来说,王耀武可能更全面,更长于练兵,但指挥带兵也绝不弱,胡在练兵和带人(像王耀武一样带出一个小体系)方面可能不如王,需知国军100多个军里唯一的模范军74军就是王一手造就。
18军,可能因为早有陈诚遥控,所以历任主管想在18军施加自己的影响都不容易。按说,胡琏去了台湾之后,又有古宁头的战绩支撑,应该在军界谋得更高的位置,但是没有。
他还不如他的手下高魁元。胡只到了陆军副总司令,这是解放战争范汉杰做过的职位,孙立人去了台湾后做的是陆军总司令。而他非常器重的手下118旅旅长高魁元做过国防部长。这也许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胡可能不适合做官,更像一个职业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