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机器人》:主角是它 威尔·史密斯才是道具

2018-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事实上,关于好莱坞商业片的影评是最难写的.因为它们的制作水准是如此之高---烧钱般的大笔投资,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电影人才,严丝合缝的拍摄流程和经营体制;而它们

事实上,关于好莱坞商业片的影评是最难写的。因为它们的制作水准是如此之高———烧钱般的大笔投资,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电影人才,严丝合缝的拍摄流程和经营体制;而它们的定位又是如此得低:单纯为娱乐大众服务,只求博人一笑,不求名垂青史。

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是票房,第二标准是能够带来票房的奖项,它们不谈哲学,不谈历史,不谈人权,不谈种族,不涉及任何知识分子们听到后就会眼前一亮、头脑发热的东西。所以遇到这样的电影,满腹经纶的影评者们往往会陷于提着牛刀杀鸡的窘境,只能无可奈何地去写那些零零碎碎的细节,比如造价高昂的服装背景、惊心动魄的电脑特技,奇幻无常的音响效果,以及男女主角为了造势而处心积虑闹出的花边新闻———因为这样的对手实在有点无懈可击。

最近电影院里上映的《我,机器人》就是这样一部堪称楷模的好莱坞作品,从一个普通电影观众的角度去看,你很难找出影片中有多少纰漏,即使有也丝毫不会影响你观影时的快感。这部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新瓶装老酒却又能百试百灵的英雄故事:在遥远的
XXXX年,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警探在追查一宗科学家自杀案的过程中,发现了机器人妄图造反统治人类的野心,之后自然就是经过一连串枪战追车拼杀搏命,他最终成为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这样一部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的作品,第N次美轮美奂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好莱坞眼中的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空前发达,人类彼此感情疏离,越来越依赖于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全盘控制,即使是为此要拿自己的自由和隐私作为代价。

就连它稍微鼓起点野心想要探讨一点的命题,也不过只是又重炒了一遍从《终结者》到《骇客帝国》剩下的冷饭:机器是否能拥有智慧?一旦如此,那么将会是由谁来统治世界?
永远会有这样的科学家,像影片中一样,相信单纯依靠理性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比如坚信只要有了为机器人制定的《机器人宪章》即可永远万无一失地高高在上:1.

机器人不可伤害人类,或在人类遇险之时袖手旁观;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给它的命令,除非这命令与1相违背;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存在,除非这种保护与1、2违背。但最终这三条看似完美的连环扣,却因为机器人自己得出了“人类在伤害自己”的结论而瞬间土崩瓦解。


《我,机器人》中的主角其实并不是威尔·史密斯,而是那些NR5机器人,它们总让人想起苹果公司出品的iMAC、ibook、ipod这些已成为工业美学杰作的产品,而与在过去科幻电影中一块一块装甲板焊接起来的传统机器人截然不同,它们线条流畅,通体洁白,拥有天使般的梦幻色泽,当它们从货车上铺天盖地般跳上史密斯的梦幻跑车时,当无数个NR5静立在肃穆的大厅中等待检索时,都会像是一件件浓缩简约理念的艺术品般光彩照人———这也正是整部影片中最让人兴奋的镜头所在。

而至于那个纯电脑特技制作出的机器人桑尼,他绝对应该被评为整部影片中的最佳演员,而相比之下史密斯不过是个价值2000万美元的高级道具而已。

特技师们已经不满足于让我们在桑尼的脸上只看得到喜怒哀乐的变化,他们甚至有本事让“气质”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都掺杂在了桑尼的表情之中,让这个与众不同的机器人看起来是如此的淡定而哀伤。
你看,文章写到这里还是没有逃出在开始时就已谈到的困境:对于一部处于完美商业操作中的电影,你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加以延展、挖掘的突破口,因为它本身就已经是如此简单直白。

关于《我,机器人》,我们没法谈什么未来主义,机器人主义,或者质疑人性、畅想未来。

我们能做的只是多添点形容词来复述它所提供给我们的那些大场面、故事章节和所谓的哲学内涵。事实上,就连传统电影中所必需的戏剧冲突都已经被NR5的造型和武打招式挤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谁会关心机器人会不会造反成功?只要NR5被拍得晶莹剔透,史密斯把无聊笑话的韵味说出,让观众们走出电影院时说一句:“它很酷,并且让人充满快感。

”就足够了———这也正是好莱坞想让电影做到的唯一的事情,这次的《我,机器人》又一次胜利完成了任务,并且如桑尼脸上闪耀半透明光泽的皮肤般完美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