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和泽日生 很文藝的交響音樂會(只是遺憾沒有林夕×澤日生的《不吐不快》《披星戴月》)
流行樂的交響篇章:張敬軒港樂交響音樂會 文/公元1874 對於流行樂而言,簡單的樂器,悅耳的旋律,易懂的歌詞是其的三大特點,這也是為什麽流行樂流行的原因。不過,這樣的流行樂做多了,難免變成流水線一樣的“行貨”,所以,一定會有一些歌手按捺不住要“搞搞震”,弄出點新意來。
流行樂加入古典的管弦樂,是一種新鮮的嘗試。90年代,其時正當紅的陳慧嫻曾經和管弦樂團合作舉辦了“奇妙旅程演唱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出;而1992年Beyond樂隊在日本錄制《樂與怒》的時候,黃貫中曾經在後來感嘆,《海闊天空》由50人的交響樂團做伴奏,那種感覺讓他感覺非常震撼。
回歸後,香港流行樂和內地的交響樂團的合作更加緊密。2001年謝霆鋒推出《玉蝴蝶》專輯的時候,和北京愛樂樂團合作,專輯裏的《潛龍勿用》《玉蝴蝶》都成為港樂的精品;2006年陳奕迅在上海開演唱會,請來上海交響樂團為其伴奏,將演唱會升華;而向來以HIFI碟示人的李克勤,更是從2005年的專輯《李克勤演奏廳》開始就已經大量的采用交響樂的構架來制作音樂,正式為港樂樹立起心的標桿。
在2011年年底,從內地轉移到香港的歌手張敬軒,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次交響音樂會。
按照張敬軒的想法,曾在紅館舉辦兩次演唱會的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在演唱會裏玩出新意,而這新意,就是和交響樂團的合作。這次演唱會的歌曲並不多,只有21首,而且進行到一半,張敬軒還體諒的中場休息20分鐘,讓交響樂團有歇息的時間。
這場演唱會沒有固定的主題,其中既有張敬軒賴以成名的金曲《酷愛》《笑忘書》,也有最新專輯裏的熱門主打《Deadline》《P.S. I love you》《壯舉》,更有一些較為冷門的作品《故園花茶》《騷靈情歌》。
除此之外,張敬軒還翻唱了經典港樂《曼珠沙華》《大熱》《明星》等等。看得出,張敬軒是想借著這次和交響樂團合作的機會,把能夠嘗試的都嘗試一次。 在這當中,大部分歌曲都進行了重新編曲,在交響樂的氣勢磅礴下,這些歌曲都有了不一樣的新鮮感覺。
其中最為讓我感覺新穎的是對《Deadline》的重新演繹。CD版本有兩種編曲,分別以吉他和電子舞曲為主,《Deadline》寫的是一個人在寫遺囑之時的心境,兩種編曲都未能很好的傳達出歌曲內在的情愫,《Deadline》絲毫不悲情,甚至比陳奕迅較早之前同樣題材的《最後派對》還要開心,迅猛的鋼琴伴奏的和極富節奏感的鼓點都讓這首有關死亡的歌曲變得相當輕快明亮;而這個交響樂的版本就不一樣了,多出了悲壯的意味,真正將這個“死”字背後的意義寫了出來。
與《Deadline》一樣將原曲升華的,還有《春秋》。這是一首慘情歌,但副歌部分的高亢則將慘升格為悲壯,而交響樂則襯托出了這種悲壯。
特別是尾段百秒交響樂的合奏,更將歌曲本身的內容打得通透。 而整場演唱會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迷失表參道》的演繹。這首由林夕作詞的歌曲,其實和楊千嬅的成名曲《再見二丁目》有著那麽一點姻緣,而CD版本的編曲太過電子樂,實在和《再見二丁目》的意境無法聯系到一起,一直讓我深感不滿。
好在這次終於了了心願,交響樂的版本開場孤獨、清冷,再度將當年那個在二丁目怨怨不忿的“我”,延續到在表參道的迷茫當中,讓我對這首歌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這也充分說明一點:編曲對於一首歌的成功與否,也是功不可沒的。 如今港樂的發展業已步入瓶頸期,大部分歌手寧願選擇穩妥的方式,寫一些大路K歌來保持傳唱度,像張敬軒這樣,能在不多的空間裏有勇氣做出嘗試,著實值得鼓勵。最起碼,也能夠讓那些對流行樂嗤之以鼻的人明白,其實音樂,真的是不分國界,更無關高雅。能打動你的,才是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