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韩伟剪纸六十年

2017-05-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6年10月出版的<两颗丁香花>.1957年出版的<石姑岭>等二本剪纸集,都是他在城南小学工作时,青灯作稿,午夜持刀完成的,心力交瘁,竟

1956年10月出版的《两颗丁香花》、1957年出版的《石姑岭》等二本剪纸集,都是他在城南小学工作时,青灯作稿,午夜持刀完成的,心力交瘁,竟累得病倒,至今还铭记难忘。

颠峰时刻 成果丰硕

1958年,韩伟离开城南小学调到前《玉环报社》搞美术工作,直至并县他被调往温岭县文化馆,业余时间比较充裕,他的大量剪纸作品,都出自这段时间。可谓是颠峰时期,战果丰硕。

1956年直至文革以前,韩伟一共出版了十本剪纸画册,包括单册剪纸集及剪纸连环画,这是长时间和出版社互动的结果。那时他给报纸、刊物投寄画作,发表后寄来样书、剪报,发现其中有适宜剪纸的故事,久而久之,就萌生了编画剪纸的想法。

他在《少年文艺》赠书中,见有《银色的道路》故事生动,他按照书中的情节,自编自画,逐一画图成卷,剪成了连环画剪纸,报纸既可连续刊登,又可成册出版。比如《石姑岭》先发表于《农民画报》,再在天津美术出版社出书;《银色的道路》先后部分发表于《羊城晚报》和《苏联画报》,后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的单幅剪纸,被艺术界推崇为——推陈出新,富有特色。他的作品简略、挺劲不逊于扬州艺人张永寿、上海大师王子鉴。

因为他们剪的是花草虫鱼,韩伟剪的作品画面构思巧妙,生活气息浓厚,受到报刊出版部门的喜爱。当时被浙江《东海》杂志用于封面、封二;河南的《奔流》刊于封面、封底。他在编辑成册后寄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由出版社特约于之先生每幅配诗后出版。

后来韩伟成了出版社的画家,随后出版社寄来专门编好的“文字脚本”,他在收到了《月儿弯弯》、《希望的花》的文字脚本后,住到雁荡山的古竹洞潜心创作。《月儿弯弯》是每首单独的儿童诗,《希望的花》是连环画文本,出版社要求他每幅配上剪纸后供其出版专集和连环画册。

韩伟出版的十本剪纸画册及剪纸连环画是:《两棵丁香花》、《石姑岭》、《采药女》、《葫芦山》、《希望的花》、《神箭》、《童年》、《银色的道路》、《献肥》、《月儿弯弯》,誉满艺坛。

文革初期发表于《浙江工艺美术》和《浙江画报》上的作品有:《中国名胜》和《戏剧脸谱》,他是广泛吸取了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法,运用到点色传统剪纸上,并吸取了丝网版画及汉画像砖的特点创作而成的作品。

以上总共在全国各省市报刊、杂志发表了剪纸作品达400余幅,登峰造极,成果辉煌。他先后被全国剪纸协会接纳为会员,任浙江省剪纸协会理事,温州剪纸协会主席。

文革遭贬 绝处逢生

文革前,韩伟在温岭文化馆工作,常有书画、剪纸作品在报刊发表后收到稿费,引起了一些人眼红、猜忌,流言蜚语,说韩伟登报挣稿费,是一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行为。1966年以后,文革风暴席卷全国,红卫兵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韩伟也未幸免,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臭老九”,大会斗小会批,又发现韩伟的父亲在台湾,清阶时就以莫须有罪,莫名其妙的把他迁送玉环原籍,参加农业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并通知周边县市,禁止韩伟画作上报刊。

韩伟手无缚鸡之力,山外张村生产队安排他去牵牛。就在牵牛这段时间中,一本唐诗300首,他倒背如流,烂熟于心,这就打下了他以后每画必诗的基础。

韩伟老伴没有工作,子女在学,一家五口靠牵牛挣工分,漫说吃饭,连喝白开水都成问题。穷则通,通则变,生活逼迫他不得不寻找生路。画权被剥夺了,剪纸没有说起,韩伟就钻了这个孔子,把自己的剪纸旧作,到处投售,千里迢迢去往北京,凭老关系接了1000多元的订单,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韩伟绝处逢生,一家温饱有了着落。于是全家挑灯夜战,完成北京的任务之后,又在辽宁等地接来比北京更多更大的业务订单,自己一家吃不了,还把兄弟一家延揽进来,投入生产,夜里点燃着用墨水瓶做的燃油灯,在火龙喷薄的煤烟下,刻制、打包、发货,大家干得顶欢畅的,他的儿子和二个女儿都能画会剪,而且画得不错,剪的也好。成套的“舞剑”和黑灰色的“鹰”都画得别具一格,剪得玲珑剔透,大女儿以后成为全县第一剪纸高手。毋怪黄岩剪纸艺术家沈雷赞韩伟是“剪纸世家”。

70年代县里成立美术工艺厂,主营刻纸业务,为了加强该厂的艺术力量,县里将韩伟一家的剪纸作坊并入县美工厂,韩伟任设计师,产品远销国内外,销大于产、美工厂二次招工,扩大生产,成为全县的香饽饽。到美工厂求职的人,踏断了韩伟家的门槛,韩伟无权用人,也得罪了不少亲朋好友。

世遗传人 责任重大

剪纸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以中国亿万劳动人民为主体而创造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它的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造型特征最强烈,是千百年农耕文明所形成的艺术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经济生产方式向商品经济转型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民间剪纸艺术急待抢救与保护。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国政府也极为重视, 认为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刻不容缓,并且在全国开展普查、记录、研讨、展览,出版工作。

2006年11月12日出版的《剪纸拾英》,是美术史家王伯敏艺术馆开馆仪式海洋剪纸特辑,其中刊载了韩伟的四幅“京剧脸谱”和二首“剪纸杂咏”。

一 课徒

史著窗花始汉唐,刚柔相济自文章。

持刀脸有剪刀味,握笔莫将纸字忘。

定稿行刀见胆略,粗豪纤细费思量。

个中毫发定生死,漫道雕虫纸一张。

二  渔村剪纸感赋

少小家乡作剪纸,老来打稿夜临池。

彤云紫气微曦露,碧树朱山锦羽披。

鸥鸟齐飞迎曙色,船帆倒影卧丹墀。

霞光跃起渔村赤,普照尘寰不徇私!

2008年6月,温岭市人民政府确认韩伟为“温岭海洋剪纸”项目传承人,并颁发大红传承证书。年近耄耋的韩伟,深感责任重大,也牵挂着剪纸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应如何抢救和保护。他真诚希望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落到实处,也期待剪纸艺术的传承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后 记

韩伟丧偶后,子女不在身边,不堪空巢孤寂,一度浪迹北京、上海,在那里作画、卖画。他的画经文化部核定为艺术品价格特二级,即每平方尺800元,并有资格进入国家级任何画廊售画。他在北京、上海走访名家,切磋技艺,得益颇多。毕竟大城市费用大,入不敷出,后移居乐清雁荡,潜心作画,也不忘剪纸。韩伟有一个远大目标,要画尽雁荡所有风景名胜百米长卷,而且每景必配有古诗,这是前无古人的宏伟畅想,我祝愿他心想事成,最终成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