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人民艺术家
2004年6月1日,豫剧大师常香玉在郑州逝世。不论是花木兰抑或穆桂英,她塑造的形象一直都活在戏迷心中,她的传奇人生为世人所铭记。 誉满中原 常香玉1923年9月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董沟, 9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常香玉幼功深厚,10岁登台,13岁主演《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从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曾任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西北大区妇联执行委员、西北文联委员、中国文联执行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戏比天大 常香玉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天生的悟性,到13岁的时候,便在戏班子挑起了大梁。父亲告诉她“戏比天大”,被她一直牢牢地记在心里,因为有着这份信念,所以不管后来遇到多大的困难,常香玉都要让自己坚持唱下去。
2003年12月,80岁高龄的常香玉来到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的建筑工地,为她的河南籍同乡演唱。
整个工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而这,是她最后一次站在她深爱的舞台上。 这次演出,常香玉最终因体力不支,被送到了医院。
半年后,常香玉在郑州逝世。 德艺双馨 作为一位豫剧大师,常香玉既有精深的艺术造诣,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新中国成立以前,她在陕西、河南等地经常以多种形式赈济灾民,广大群众至今念念不忘。
新中国成立以后,常香玉更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逢国家和群众遇到困难,她总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香玉剧社在西北、中南和华南等地义演,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等部门嘉奖,被誉为“爱国艺人”。
1953年,常香玉率团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175天、180场。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常香玉身体力行“三贴近”,始终和广大观众联系在一起。 在举办亚运会,庆祝香港、澳门回归,抗击“非典”,帮助下岗职工等许多重要演出活动中,常香玉都不顾年高体迈,义演捐献。
常香玉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育人不悔,培养了众多豫剧表演艺术人才。
1987年12月,经省委批准,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艺术奖”,奖励豫剧艺术优秀人才。该奖项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逝世后,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记者 熊 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