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忠感谢这个时代 王伟忠:感谢这个时代 每个人都能传递“光阴故事”
新华社福州5月16日电(记者刘娟)“感谢这个精彩的年代。”台湾知名制作人王伟忠近日在厦门的演讲中坦言,“微博、自媒体等形式的出现,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方舞台,每个人都能传递自己的光阴故事。”
作为台湾“外省第二代”,王伟忠的创意事业就从眷村的“光阴故事”里汲取了不少养分。
浸泡在故事里的眷村小子
穿过台湾嘉义“建国二村”不宽的街巷,篱笆墙围着一个又一个“小世界”,每家每户飘出不一样腔调的方言,那是来自南北各省的军眷住所。1949年后,随迁台湾的部分军眷在这里安家,生儿育女。
小时候,大人们总爱叫住满村跑的“小伟忠”帮忙买东西。很快小伟忠就跟街坊们熟络起来:这一家是四川人,喜欢吃辣。那一家是东北人,比较豪爽……
王伟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因而他身上有着“多元文化”的气质。一会儿天津腔,一会儿四川话,再一会儿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了,每一种方言的背后都是他收藏的一段故事。
“眷村的每一个窗子里都有一个故事。”王伟忠把这段成长经历视作宝藏。
王伟忠的父母离开大陆时,没曾想过会是经年不见的情况。当时年轻的小夫妻说:“我们去台湾玩一玩。”
这一玩,就是40年。
上世纪80年代末,王伟忠终于有机会回北京探亲,这才第一次看到姥姥。尽管他已经在相片里看过很多遍了,但猛一下子看到亲人,他还是激动得不能自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王伟忠个子大,任凭舅舅们怎么拉也拉不起来,整个屋子哭作一团。
“恍如隔世。”王伟忠形容这次见面。
“一个小眷村,可是一种大中国。” 王伟忠用心咀嚼着这些颠沛之苦与失乡之痛,在后来40年左右的创作生涯中,他用艺术来诠释这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在小人物故事中“狂想”的创意人生
18岁时,这个眷村小子独自带着全家凑出来的两万块钱到台北求学。
从新闻系学生,到电视台实习生,再到综艺金牌制作人、漫画家、作家、主持人……王伟忠尝试了17种工作,这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与创意有关。而他的创意则根植于最真实的人性。
在最初的新闻综艺节目《连环泡》里,他把“平民精神”发挥到极致;在《康熙来了》里,他尝试让一个读书人和普通的小姑娘搭档主持,碰撞出有温度的喜剧效果;在《中国达人秀》里,他以梦想观察员的身份帮助选手谱写一个个“小人物狂想曲”。
“电视综艺创作是怎么回事儿?就是要有平民精神。”王伟忠一再强调,尽管以他在业内的资历,大部分明星见到他都要毕恭毕敬地喊一声:“伟忠哥”。
记者见到这位59岁的“伟忠哥”时,他穿着绿色上衣搭配橘红色球鞋,让人眼前一亮。显然,创意两个字已经融入他的日常。
如今,年近6旬的王伟忠决定把创意的方向更集中于眷村文化。他与田浩江、赖声川等人合作,以眷村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往事只能回味》、《宝岛一村》等舞台剧,追忆眷村光阴。
“眷村一开始是篱笆墙。渐渐地加固为水泥墙。再后来,没了。” 王伟忠惋惜道。
2015年,嘉义“建国二村”拆除,王伟忠记忆里小小的一方天地,也就永久地停留于记忆中,成为他的“光阴故事”。
每个人都有“光阴的故事”
“其实不只我,每个人都有一个光阴故事。感谢这个精彩的时代,每个人都能传递自己的光阴故事。”谈及当下热火的“网红经济”等问题时,王伟忠这样感叹。
“一开始,电视台等媒体是内容的提供者。制播分离后,有了制作公司做内容产品,”王伟忠说,而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传播人,都能传出自己的声音。
近几年,台湾综艺节目市场日渐式微,王伟忠制作的热门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也遭遇停播的尴尬。取而代之的是很多视频网站自制的综艺节目。但网络制作公司的节目也未必是常青树。有些制作精良的节目,点击量甚至抵不上个人发布的简单作品。
“这很正常,而且是一个好现象。只要够创意,在这个时代就会有市场。有才的人太多了,我在《达人秀》节目里就看到了非常多有才的人,有些人可以靠说的,有些人可以靠唱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都能传递自己的声音。”王伟忠认为,“但这些创作要有养分,养分就来自于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的光阴故事拍成电影发到网上,也会很有趣。”王伟忠肯定地说,“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