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麟囊是哪派 史依弘梅派程韵京剧《锁麟囊》好在哪里?
史依弘梅派程韵京剧《锁麟囊》好在哪里?
6月8日晚上,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播出了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史依弘以程派唱腔主演的京剧《锁麟囊》,给喜欢她的戏迷观众带来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新感觉。
《锁麟囊》作为京剧程派经典保留剧目久演不衰是尽人皆知,而且是深入人心。史依弘作为当红梅派青衣扛鼎京剧舞台也是无人不晓,而且是好评如潮。 然而,当有着深远影响的梅派名家,跨越不同风格、不同韵味的流派程式,将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程派名剧《锁麟囊》呈现于舞台后,会收到"好 好=更好"的效果吗?史依弘对此作了大胆尝试,她成功了吗?
许多史依弘的粉丝,包括京剧界的一些前辈,对其新版《锁麟囊》反响强烈,赞不绝口。归纳起来大概有"三好":一曰"扮相好",二曰"唱得好",三曰"程派特色把握得好",一句话,大获成功。史依弘此番尝试在上海逸夫舞台演出两场,票房还好。在北京梅兰芳大戏院演出两场,人气挺旺。演出结束,三番谢幕,两次返场重唱"一样心情别样娇",才得以退了场。这可以作为本次跨流派演出成功的一个标志。但是,绝非这麽简单。
在我看来,"扮相好",那是史依弘"天生丽质难自弃",演什麽戏她的扮相都会好,包括扮演薛湘灵。史依弘的台缘好、粉丝多,与这有很大关系。但这是来自其父母的杰作,绝不是她的能力创造出来的。值得欣赏叫好,却不能视为其程派《锁麟囊》演出成功的标志。
"唱得好"则可以说一半是天生一副好嗓子,音色、音域都与天资有关;一半是她得益于京剧名师指导,得益于自己善于学习、不屑努力、刻苦练声练唱的结果。先天与后天的结合,必然是天道酬勤,水到渠成。"唱得好"也是她近30年京剧舞台实践磨练出来的。毫无疑问,她唱得最好的还是梅派京剧;学唱的程派和她自己的梅派相比只能等而次之,更不能和张火丁们的程派相提并论。
对"程派特色把握好"之说,最不能苟同。并且我认为,这次史依弘学唱的程腔与耳熟能详的京剧程派艺术相比还差得很远。
京剧《锁麟囊》是由程砚秋大师及其众弟子、众传人,担纲主演薛湘灵,薪火相传几十年才成为程派名剧的。史依弘对京剧梅派表演艺术有着近二十年寒窗苦修,而对程派只有半年之模仿、初涉,再聪明、再下功夫,也只有半年辛劳,时间上的20:1,怎么能取得效果上的1:1呢,况且这是"十年磨一戏"的艺术品,又不是机械化的工业品?
程派唱腔的顿挫、哀婉、似断且续的旋律,总是让观众心潮起伏跌宕,叹为观止。程派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水袖的变化多端的翻飞,总是让观众目不暇接,齐声叫绝。这些,在诸位薛湘灵的扮演者、程派名家李世济、迟小秋、李佩红、张火丁、李海燕等身上几近炉火纯青。
史依弘在《锁麟囊》的薛湘灵表演中全力以赴了,但是火候不够充分,韵味不够地道,听着不够过瘾。充其量只能说史依弘反串了程派名剧《锁麟囊》,学唱学演的很有点韵致。仅此而已。
据传,央视主持人白燕升曾专程赶到上海,观看史依弘程派《锁麟囊》首演,并奉上了鲜花以示祝贺,还在自己的博客中肯定史依弘的观念和尝试:"史依弘的表演,让我重新认识了程派。真正好的表演,应该让人忘记流派,忘掉师承,就看人物本身。
希望史依弘能够坚持这种尝试,博采众长,梅派程派‘两门抱’,也以此纠正很多人的偏见,让戏曲艺术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他坦言在上海看过史依弘的首演后感动落泪,其所诠释的人物美丽、娇羞,是最美版薛湘灵。
对此,我以为有商榷余地:
1、 白燕升的"是最美版薛湘灵"表态,纯属爱屋及乌、感情用事的媚言.。"最美版"之说把史依弘饰演的薛湘玲,置于了程砚秋先生及其众弟子、众传人扮演的全部薛湘玲之上,反过来,程派全部名家扮演的薛湘玲,都不如史依弘演薛湘玲扮相美,此言既不符合事实,也曲解了美的标准。明显在褒一贬十,有意给史依弘捧场。
2、 白燕升"真正好的表演,应该让人忘掉流派,忘掉师承,就看人本身"
其用意是在引导观众,不必去过多关注史依弘反串程派唱的怎样,只看她的扮相就足以了。因为白燕升明白,她的扮相为"最美版",胜过她学演的程派唱腔。以其俊颜掩其腔弱。看京剧不看流派、不辨师承,光看人物的空壳吗?白燕升一直是这样看京剧的吗?这样"数典忘祖"地夸赞史依弘实在太过分了!
3、白燕升鼓励史依弘梅派程派"两门抱","以此纠正很多人的偏见,让戏曲艺术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与其主张的"好的艺术应该让人忘掉流派,忘掉师承","流派两门抱"与"好艺术、两个忘掉"之说出自白燕升一人之口,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史依弘已经"是最美版薛湘玲",还有必要苦苦追求两大流派吗?谁有偏见?有什么偏见?是白燕升自己为朋友两肋插刀,而迷失了判断力,偏离了原则,反倒指责别人有偏见,真是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了。
其实相比而言,程派唱腔是京剧中最难把握的唱腔之一,史依弘的学演学唱已经是深入浅出。前段时间,程派著名演员李佩红以程派唱腔主演了梅派名剧《穆桂英挂帅》,是自身流派优势的发挥,比史依弘跨流派从头学习程派唱法要容易得多。
为此史依弘比李佩红付出了更大努力。这两位京剧演员率先对流派唱腔与经典剧目的交叉演绎,给当下京剧舞台增添了新气象、新看点,这些都必须肯定。但无论如何,我以为对史依弘学演程派京剧《锁麟囊》许多过高的褒奖都是不切实际的,或只可理解为是对史依弘跨流派演出行动的鼓励。而像白燕升这样的评价就实在让人看不懂了。
史依弘由武旦开蒙,毕业于上海戏曲学院京剧班。1989年进入上海京剧院。1996年,考入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受到了杜近芳、李玉茹、李金鸿等京剧艺术家的指点,并且在文艺理论上得到了系统的学习,使其在艺术修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她多年潜心学习和钻研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参与多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成为文武兼擅,风格鲜明,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京剧演员。
她唱做俱佳,文武兼善。扮相俊美清丽,嗓音宽亮动听,做工细腻沉稳,台风端庄大方,颇有大家风范;武功扎实稳健,出手快捷从容,堪称当今青年京剧表演人才中的佼佼者。
史依弘敢为天下先,勇于挑战自我,在大家都墨守行规、谨遵师道的平静之中,大胆尝试《锁麟囊》的跨流派表演;她不甘于京剧新剧目匮乏的现状,冒着风险,担纲主演,把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圣母院》搬上京剧舞台;在舞台表演形式上有重大突破性改革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中担任主演,并参与了音乐家谭盾的多媒体音乐剧《门》和《2000Today 》新世纪交响音乐会的演出。
今年初,又首次推出了交响乐伴奏京剧选段演唱的个人专辑《史依弘收藏》。
这些多领域、多门类、多流派的艺术实践,对史依弘的艺术成长是有益的。所有这些,都是为完善和丰富她的京剧艺术服务的。这种追求卓越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对观众来说,应当支持并鼓励史依弘的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实践。
对史依弘来说,涉足其他京剧流派、姊妹艺术的探索尝试,应该是有选择的、适度的。太过恐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伤害到自己的京剧艺术发展。如果离开京剧艺术去过多地走入其他艺术门类,那是改行,像影视演员王馥荔一样。
在当今京剧舞台上,史依弘堪称是与李胜素齐名的梅派大青衣,业内称"北李南史"、"京素海弘"双葩并蒂,已初露青衣霸主地位之端倪。这与她的执着追求、精益求精地苛刻苦练是分不开的。史依弘说:"我的生活离不开京剧"。
是的,为了自己喜欢的京剧,她的确付出了太多,付出了青春年华、付出了满腔心血;她也舍弃了许多,甚至包括轰动一时的"两地婚姻"。可以说,史依弘取得京剧梅派艺术今天的成就,的确是"三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也是她驰骋京剧舞台的最大资本和财富。尽管她涉足多个艺术门类,但人们记住的、市场认可的,还是梅派青衣史依弘。假如失去了梅派艺术支撑,也就没有了观众心中的京剧梅派名家史依弘。
作为史依弘的忠实戏迷,衷心希望她早日成为我国当代京剧界独具特色、无可比拟的京剧梅派大家,像周信芳、王文娟、徐玉兰、秦怡、陈刚、孙道临、徐志摩、张爱玲等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一样,载入"海上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