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制造强国的原因 如何解决中国制造业的问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为什么我国还称不上制造强国呢?笔者认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工业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是最主要的3个原因。中国不是制造强国的原因,如何解决中国制造业的问题?
一、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不久前,笔者走访了国内几家较大型的企业,其中也包括军工企业。现在最让这些企业头痛的事情,不是市场问题,而是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这个问题在军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反映尤为突出。
企业所提到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是指掌握着核心技术或者有能力获取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持续的技术探索,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沉淀,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缺乏核心技术是多数中国企业的“共性”问题,也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60%,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目前的一些高科技领域,比如信息技术、汽车家电、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端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被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所掌控。 造成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是历史的原因,虽然中国有着辉煌的古代科技文明,但在近代科技文明的“赛跑”之中,被欧美等发达国家远远的甩到了后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逐渐地缩小了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总体上讲,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仍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失去了支撑,前沿科技发展总是“落后一步”。其次科研投入不足,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75%的企业没有专职的研发人员, 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1%,而日本企业研发投入一般相当于市场销售额的10%。研发工作具有“周期长、高投入、高风险” 的特点,而“引进消化”对于企业来讲,
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短期利益的驱使,使我国大多数企业放弃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使我国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受制于人,长期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第三、我国的落后教育体制,也严重制约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专家批评我国的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严重扼杀人的创造力,并举出很多高分低能的例子。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对既有知识的学习,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更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我们是在扼杀创造力,人家是在开发创造力,教育的最终结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