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工作室旗下艺人 华策再陷版权纠纷 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于正工作室
在4月26日第17个“世界知识产权日”,“金庸诉江南侵权案”在广州市天河区法院开庭,庭审全程直播,可谓相当讽刺。值得一提的是,要是没有号称中国“电视剧第一股”的华策影视,这件事情早就翻篇了。
江南被告侵权的《此间的少年》,2001年在网上连载,2002年出版了第一个版本,至今已经过去15年了。连作者江南自己都说《此间》中使用的人名无一例外都出自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也从未否认这是金庸作品的同人文,而且江南还在几次再版的序言里对金庸表示了歉意,后来据说金庸也口头原谅了江南。
去年东窗事再发,金庸告的就不是小说了,而是影视剧。前几年,江南就把《此间》的影视剧版权卖给了华策影视,这部剧也被华策列在了2016年—2017年的剧单中。但最终出于谨慎考虑的华策,还是去向金庸确认了是否有授权江南。
这一确认就确认出了事情,江南把黄蓉、郭靖、乔峰、令狐冲等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命名的主角《此间》搬上电视荧屏,注重版权的金庸,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大。
而作为这件事情的导火索,和唐人、欢瑞、于正工作室并称“电视剧界F4”的华策,从2014年的《杉杉来了》,2015年的《何以笙箫默》,2016年的《亲爱的翻译官》、《微微一笑很倾城》、《锦绣未央》,到今年的开年大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可以说是电视剧界当之无愧的爆款制造机。
虽战绩辉煌,但《此间》却并不是华策第一次涉及版权纠纷,从《锦绣未央》到《三生三世》,华策出品的霸屏作品其实一直在受原著抄袭风波困扰,而《此间》的“悬崖勒马”,也看出华策已经害怕了在版权上再栽跟头。
1、超级IP成侵权重灾区 ,华策频频踩坑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知识产权纠纷的教训,让华策长了心眼,在立项之后仍去询问金庸是否授权,可谓小心翼翼。
要知道金庸对自己作品版权的注重可不是一星半点,周星驰拍《功夫》时用到了杨过、小龙女两个名字,每用一次就要付一万元港币。如果华策真的拍了主角命名全借用金庸小说的《此间》,恐怕和金庸对簿公堂的就不止是江南了。而按金庸对周星驰的收费来算,《此间》就是收视率赶上《人民的名义》,华策怕也赔不起。
华策去年出品的《锦绣未央》热播时,原著就因涉嫌抄袭而引发极大关注。在“金庸诉江南侵权案”开庭前几天,12位作家联名起诉《锦绣未央》一案也正式开庭,原告方证据中显示《锦绣未央》抄袭作品达18部,具体细节达2000多万字。《锦绣未央》一案,可以说是在抄袭、注水等乱象频生的网文界中,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侵权维权。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从《步步惊心》、《宫》开始就一直处于井喷状态,影视制作公司只看作品红不红,改编后有没有市场价值,而不会深究作品是否抄袭;而观众也只关注自家爱豆关注剧情是否苦大仇深,而不会在意是否为剽窃作品衍生。
华策在剧作产品上的策略一直都是“爆款制造战略”,超级小说IP 流量演员明星效应成为华策制胜的不二法宝。超级IP本身带有的庞大原著粉丝群体,在先期营销上已经稳操胜券;而再加上各小花旦、各大鲜肉的担纲,吸引粉丝为流量爱豆买单,收视率与热度便都不在话下。
《亲爱的翻译官》成为年度剧王;《微微一笑很倾城》网络点击量20天突破100亿,创优酷平台历史新高;《孤芳不自赏》预售单集发行突破1000万元大关;大女主戏《锦绣未央》网络点击量突破245亿次。《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不仅双台收视持续破1,并且播出期间即以超过300亿次的成绩创造了网络点击新纪录,无不证明了华策这种模式的成功。
近年来但凡稍有人气的网络作品全被各大影视公司扒了个遍。华策影视旗下金牌制作人杨钒认为,现在IP整个行业呈现出飞蛾扑火般的激烈竞争态势。“随随便便一本小说,只要有一定人气基础,都可以卖到上百万,是三年前的四五倍。一个1000万点击量的IP,版权一定往二三百万去了。版权商和文化机构们也在做影视准备,授予版权的同时,也开始要求参与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不止华策的《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甄嬛传》、《花千骨》原著都深陷“抄袭门”。市场一片混乱,各大影视公司盲目抢夺热门IP,影视公司与作者各取所需,这种情况下,产权风险被各大影视公司所忽略。维权成本高胜算低,知识产权官司难打的现实情况,让很多作家都放弃了诉讼,影视公司倒可高枕无忧。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炸裂式发展,为电视剧的造势提供了便利,偶像爆款剧隔三差五变着花样上微博热搜已不稀奇。但这同时也成为了一部分有冤没地说的作家“伸冤”的好机会,作家可借助电视剧本身的热度让抄袭事件发酵,从而达到一定的社会舆论效果。
当原著抄袭被普遍关注时,波及的可不止是砸了大把银子的电视剧的口碑和评分,稍有不慎,出品方影视公司也会受到波及,从琼瑶状告于正以及其他四方共同摄制公司便可看出。
今年年初,大幂幂赵又廷领衔主演的华策开年大戏《三世三生十里桃花》热播时,唐七公子原著抄袭大风刮过《桃花债》的事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虽收视率居高位下,但豆瓣评论成了重灾现场,“两个面瘫演的抄袭烂片祝扑街”;“对这种抄袭的东西,一星都多余”;“我爱天仙,可我更恨抄袭”此类评论在短评中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七抄袭事件对电视剧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锦绣未央》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网络小说的“抄袭”,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国民关注度。深陷热播剧版权泥潭的华策,如果因《此间》抄袭金庸再引起社会舆论,无疑得不偿失。毕竟金庸和琼瑶一样,江湖地位显赫,若因版权问题横生变故,难免是一场比之前几次更加严峻的舆论风暴。
2、 把超级IP当救命草的华策,稍有不慎就会走上于正的老路
臭名昭著的于正,可以说是华策的前车之鉴。2014年5月28日,琼瑶向北京市三中院提起诉讼称,于正未经她的许可擅自采用《梅花烙》的核心独创情节,改编创作电视剧本,并联合其他4方被告共同摄制了电视连续剧《宫锁连城》并播出。
去年年初,经过近19个月的诉讼历程,琼瑶《梅花烙》著作权维权案最终宣判:法院驳回了各被告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琼瑶胜诉,于正被判公开道歉,并停止传播《宫锁连城》,5出品方被告共计赔偿500万元。
作为F4里面炒作和噱头玩得最得心应手的于正,一直走的路子便是电视剧“快餐制作”路线,从《宫》三部曲、到《美人心计》、《陆贞传奇》,于正工作室更像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复制。
人民日报微评就曾公开批评于正:法律不容文贼。以抄发家,哪怕名利双收,实是自设陷阱;以炒博名,纵然举世皆知,也是不良行径。法治时代,当文抄公不只是道德冒险,更为法律不容。净化编剧业生态,岂容害群之马?对偷食上瘾之鼠,当人人喊打。不走邪路,才可言正;学会做人,再谈出征。
如果说前几年于正这种毁经典、毁名著、拍脑残片、无下限迎合观众口味的人还能如鱼得水,那么在IP竞争激励引起版权意识上升、良心剧越来越多且观众审美标准提高的当下,被冠上“抄袭”、“败诉”等词的于正,已经日薄西山了。
网络小说IP的过渡开发,最主要原因还是电视剧行业原创剧本和好编剧太少,快餐剧本和业余编剧才来滥竽充数。不管是电视圈还是电影圈,编剧的乏力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宁财神不是年年有,于正倒是一大把接班人”是当下普遍现象。
金庸古龙以及四大名著被翻拍了无数次,原创能力的缺失成了行业的最大问题,在综艺上各家电视台开始重金引进海外综艺爆款,相对的电视剧也把目光放到了网络小说翻拍上。仔细留意会发现,为了省事,大多网络小说翻拍时,会直接由原作者担当编剧。
如此一来,情节拖沓玛丽苏、台词矫情演员没劲、感情空洞毫无意义等问题全暴露无遗。更别提网络小说翻拍的电视剧中华丽奢侈仿佛置身网游一般毫无代入感的布景和用光。
网络小说翻拍的井喷,可以说是电视剧商业化发展路上的一个必经阶段,但随着未来观众欣赏水平的逐渐提升,明星制度的淘汰,网络小说粗制滥造的翻拍也就该走到末路了。前几年影视制作公司可以把观众当傻子,但经过这两年众多良心剧的洗眼,观众也没那么好骗了。这也是为什么《人民的名义》的收视率创纪录破了8,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只能破1。
网络小说的翻拍狂潮必然盛极就衰,对华策来说,如何避免走上于正的老路子,是该长远考虑的,对《此间》版权的重视,也不难看出华策的小心谨慎。从《亲爱的翻译官》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华策持续霸屏,但除了超级IP外,华策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目前遵循“三支柱”(全网剧、电影、综艺)发展模式的华策,全网剧是其最大的优势。电影方面,华策更多的是参与前期的投资和分享收益,就目前来看,电影业务不是他们的强项,而且现在的电影市场,分羹和立足都没那么容易。至于真人秀综艺节目,近两年国内比较火的综艺几乎都属于引进品,大家拼的不过是谁引进的节目更牛逼,所以华策进军综艺界,其实也没太大优势。
作为影视行业领头军,华策的施展空间自然还在电视剧方面。但不管是网络超级IP,还是流量明星,都不是根,华策的制胜点,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内容上。其实华策在这几年专攻偶像剧之前,也出品过《雪豹》、《推拿》、《中国往事》等良心剧,初心甚好。虽时代在变化,但遍观《琅琊榜》、《人名的名义》等剧的走红,便知道只有内容好,才能引起尊重与共鸣,实现可持续发展,该靠作品说话的时候,投机倒把绝非长久之计。